我国新三板转板上市机制研究--以三星新材转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24页 |
2.1 新三板的起源 | 第21页 |
2.2 转板的相关阐述 | 第21-22页 |
2.2.1 转板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转板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3 新三板转板方式 | 第22页 |
2.3 转板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2.3.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2.3.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3-24页 |
3 成熟的资本市场转板经验 | 第24-29页 |
3.1 美国资本市场的转板经验 | 第24-26页 |
3.1.1 美国资本市场的分层 | 第24页 |
3.1.2 美国资本市场转板制度 | 第24-26页 |
3.1.3 美国资本市场转板机制的特点 | 第26页 |
3.2 英国资本市场的转板经验 | 第26-27页 |
3.2.1 英国资本市场的分层 | 第26-27页 |
3.2.2 英国资本市场的转板制度 | 第27页 |
3.2.3 英国资本市场转板机制的特点 | 第27页 |
3.3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资本市场的转板经验教训 | 第27-29页 |
3.3.1 香港资本市场的转板经验 | 第27-28页 |
3.3.2 台湾资本市场的转板经验 | 第28-29页 |
4 三星新材案例分析 | 第29-44页 |
4.1 案例公司介绍 | 第29-31页 |
4.1.1 三星新材公司简介 | 第29-30页 |
4.1.2 三星新材转板过程 | 第30-31页 |
4.2 三星新材转板动机分析 | 第31-37页 |
4.2.1 产品结构与技术分析 | 第31-35页 |
4.2.2 经营规模的变化 | 第35-37页 |
4.3 三星新材转板条件分析 | 第37-42页 |
4.3.1 持续经营分析 | 第38-39页 |
4.3.2 财务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4.3.3 公司治理方面分析 | 第40-41页 |
4.3.4 无“三类股东”问题 | 第41-42页 |
4.4 三星新材转板成本 | 第42-44页 |
4.4.1 资金成本 | 第42-43页 |
4.4.2 时间成本 | 第43-44页 |
5 案例启示及新三板转板问题 | 第44-48页 |
5.1 三星新材转板经验 | 第44-45页 |
5.1.1 企业业绩满足转板条件 | 第44页 |
5.1.2 无“三类股东问题” | 第44页 |
5.1.3 股东结构简单 | 第44-45页 |
5.1.4 市场表现良好 | 第45页 |
5.2 转板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5.2.1 新三板内部分层制度不够完善 | 第45-46页 |
5.2.2 转板方式单一,缺乏便捷通道 | 第46页 |
5.2.3 转板所付出成本高 | 第46页 |
5.2.4 “三类股东”问题 | 第46-47页 |
5.2.5 监督管理问题 | 第47-48页 |
6 转板机制的设想 | 第48-53页 |
6.1 关于企业转板前的设想 | 第48-50页 |
6.1.1 完善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48页 |
6.1.2 坚定推进新三板分层机制 | 第48-49页 |
6.1.3 明确“三类股东”问题 | 第49-50页 |
6.2 关于企业转板中的设想 | 第50-52页 |
6.2.1 优化制度流程 | 第50-51页 |
6.2.2 建立高效便利的转板通道 | 第51-52页 |
6.2.3 增加转板方式 | 第52页 |
6.3 关于企业转板后的设想 | 第52-53页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