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犯罪治理的契约化--以《吕氏乡约》为鉴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2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2.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5-21页 |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7-19页 |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9-21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1.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犯罪治理的乡村样本及其乡约问题 | 第23-41页 |
(一)犯罪治理的乡村样本 | 第23-27页 |
(二)乡约的范畴与发展 | 第27-35页 |
(三)乡村治理的主体与方法问题 | 第35-41页 |
二、乡村犯罪治理主体与方法的统计 | 第41-55页 |
(一)统计的目的与标本 | 第41页 |
(二)统计的方法与过程 | 第41-52页 |
(三)乡村犯罪治理主体与方法的现状 | 第52-55页 |
三、乡约与乡村犯罪治理主体的改善 | 第55-63页 |
(一)乡约的主体 | 第55-56页 |
(二)相劝的德业 | 第56-57页 |
(三)相规的过失 | 第57-59页 |
(四)自治组织的存在与改善 | 第59-63页 |
四、乡约与乡村犯罪治理方法的改善 | 第63-68页 |
(一)乡约的方法 | 第63页 |
(二)相交的礼俗 | 第63-65页 |
(三)相恤的患难 | 第65-66页 |
(四)乡村犯罪治理方法的改善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一:《吕氏乡约》 | 第74-77页 |
附录二: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