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四、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9-11页 |
第一章 梅鼎祚与《古乐苑》 | 第11-24页 |
第一节 梅鼎祚其人 | 第11-14页 |
一、梅鼎祚生平 | 第11-12页 |
二、梅鼎祚与明代文人的交集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古乐苑》文本结构以及成书原因 | 第14-17页 |
一、《古乐苑》的流传版本和文本结构 | 第14-15页 |
二、《古乐苑》成书原因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古乐苑》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元左克明《古乐府》异同 | 第17-24页 |
一、时间及分类异同 | 第17-19页 |
二、歌辞选录异同 | 第19-22页 |
三、解题异同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古乐苑》中的音乐元素 | 第24-44页 |
第一节 《古乐苑》各类乐府诗中出现的乐器 | 第24-31页 |
一、弹拨乐器 | 第25-27页 |
二、吹管乐器 | 第27-29页 |
三、打击乐器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古乐苑》中出现的乐舞 | 第31-38页 |
一、雅舞 | 第32页 |
二、杂舞 | 第32-37页 |
三、其他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古乐苑》中出现的音乐人物 | 第38-44页 |
一、文人音乐人物 | 第40-42页 |
二、乐官及乐师 | 第42-43页 |
三、女性音乐人物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古乐苑》中体现的音乐观和《古乐苑》对后世的影响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古乐苑》中体现的音乐观 | 第44-49页 |
一、梅鼎祚重视“汉前乐府”以及收入乐府诗的“音乐性” | 第44-45页 |
二、《古乐苑》中体现的乐府音乐观 | 第45-47页 |
三、明代乐府诗的“音乐性”问题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古乐苑》中存在的争议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古乐苑》中存在的争议 | 第49-50页 |
二、《古乐苑》为后世研究乐府诗提供了可贵的文献来源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