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二、“人本主义工程”出现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人本主义工程”的背景 | 第19-22页 |
2.1.1 弗雷德里克·坎尼的工程实践 | 第19-20页 |
2.1.2 技术哲学的两次转向 | 第20-21页 |
2.1.3 工程伦理研究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 人本主义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两种文化”的启示 | 第23-25页 |
2.2.3 技术中介论 | 第25页 |
三、“人本主义工程,,的理论内容 | 第25-35页 |
3.1 “工程”与“人本主义”概念解析 | 第25-29页 |
3.1.1 工程概念解析 | 第25-27页 |
3.1.2 工程的发展过程 | 第27页 |
3.1.3 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 第27-28页 |
3.1.4 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 第28-29页 |
3.2“人本主义工程”的基本内容 | 第29-35页 |
3.2.1“人本主义工程”的含义 | 第30-32页 |
3.2.2 人本主义工程的基本特点 | 第32-35页 |
四、人本主义工程的教育与实践 | 第35-42页 |
4.1 人本主义工程在国外的发展和实践 | 第35-37页 |
4.1.1 人本主义工程中心的建立 | 第35-36页 |
4.1.2 人本主义工程教育的开展 | 第36-37页 |
4.2 人本主义工程实践案例 | 第37-39页 |
4.2.1 无国界组织 | 第37-39页 |
4.2.2 斋浦尔义肢计划 | 第39页 |
4.3 人本主义工程思想的意义 | 第39-42页 |
4.3.1 “两种文化”的沟通 | 第40页 |
4.3.2 避免了工程伦理研究的外在主义进路困境 | 第40-42页 |
结语:人本主义工程对我国工程实践的启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及注释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