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DPF孔道内流场研究与孔道结构参数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物理量与符号表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1.2 柴油机机外PM排放控制技术第18-21页
        1.2.1 颗粒氧化催化技术第18页
        1.2.2 颗粒捕集器技术第18-21页
    1.3 DPF流场与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4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DPF仿真建模第25-43页
    2.1 DPF的数学模型理论基础第26-28页
        2.1.1 DPF捕集过程理论基础第26-27页
        2.1.2 DPF孔道内气体流动状态第27-28页
    2.2 DPF三维孔道流场数学模型第28-29页
        2.2.1 三维流场控制方程第28页
        2.3.2 多孔介质模型第28-29页
    2.3 DPF单组孔道三维流场计算模型第29-32页
        2.3.1 ANSYSCFX概述第29页
        2.3.2 DPF孔道流场计算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9-32页
    2.4 DPF的一维数学模型第32-37页
        2.4.1 DPF的一维流动连续与动量守恒方程第32-33页
        2.4.2 DPF的压降模型第33-35页
        2.4.3 DPF的再生反应模型第35页
        2.4.4 DPF捕集模型第35-37页
    2.5 DPF一维整体仿真模型与标定第37-42页
        2.5.1 GT-Power软件概述第37-38页
        2.5.2 DPF整体仿真模型第38-39页
        2.5.3 试验柴油机台架第39-40页
        2.5.4 DPF捕集模型和压降模型参数标定第40-41页
        2.5.5 DPF的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参数标定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DPF孔道内流场研究第43-61页
    3.1 洁净状态DPF孔道内流场研究第43-47页
        3.1.1 孔道流场模型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定第43-44页
        3.1.2 洁净DPF孔道内速度场分析第44-47页
        3.1.3 洁净DPF孔道内压力场分布第47页
    3.2 碳烟沉积状态DPF孔道内流场研究第47-54页
        3.2.1 孔道流场模型边界条件设定第47-49页
        3.2.2 孔道内速度场分析第49-52页
        3.2.3 孔道内压力场分析第52-54页
    3.3 灰烬沉积阶段DPF孔道内流场研究第54-59页
        3.3.1 灰烬沉积状态孔道流场模型的边界条件设定第55页
        3.3.2 不同灰烬沉积量和沉积形式对孔道内压降的影响第55页
        3.3.3 不同沉积形式对孔道内流动的影响第55-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DPF孔道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第61-79页
    4.1 非对称孔道结构对DPF碳烟捕集过程性能影响第61-67页
    4.2 孔密度对DPF碳烟捕集过程性能影响第67-72页
    4.3 过滤壁厚对DPF碳烟捕集过程性能影响第72-73页
    4.4 DPF孔道结构参数的组合优化第73-77页
        4.4.1 孔道结构参数仿真试验设计第73-74页
        4.4.2 近似建模第74-75页
        4.4.3 孔道结构参数优化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1 总结第79-80页
    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翅平板微热管传热性能分析及其实验研究
下一篇:安全视角下—开放式小区的儿童公共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