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挠力河中下游平原水稻灌溉影响下硒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第15-16页
        1.2.2 影响包气带中硒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第16-18页
        1.2.3 包气带中硒迁移转化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第18-20页
        1.2.4 包气带中硒迁移转化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5 研究区以往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5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5-33页
    2.1 自然地理第25页
    2.2 地形地貌第25-26页
    2.3 水文气象第26-27页
        2.3.1 气象第26-27页
        2.3.2 水文第27页
    2.4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27-32页
        2.4.1 区域地质条件第27-29页
        2.4.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29-32页
    2.5 土地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2-33页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33-39页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33-35页
        3.1.1 包气带样品采集第33-34页
        3.1.2 地下水样品采集第34页
        3.1.3 作物样品采集第34-35页
    3.2 样品测试第35-39页
        3.2.1 包气带样品测试第35-37页
        3.2.2 地下水样品测试第37-38页
        3.2.3 作物样品测试第38-39页
第4章 包气带特征及硒含量分布特征第39-59页
    4.1 包气带特征第39-43页
        4.1.1 包气带岩性特征第39-42页
        4.1.2 包气带含水率特征第42-43页
    4.2 包气带剖面硒含量分布特征第43-50页
        4.2.1 包气带剖面总硒含量分布特征第43-46页
        4.2.2 包气带剖面不同形态的硒含量分布特征第46-50页
    4.3 包气带剖面硒的迁移能力第50-52页
    4.4 包气带硒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第52-59页
        4.4.1 包气带硒的来源分析第52-54页
        4.4.2 包气带表层硒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4-59页
第5章 包气带硒的水稻作物吸收特征第59-65页
    5.1 水稻作物根系土硒含量特征第59页
    5.2 水稻作物各器官硒含量及转运特征第59-63页
        5.2.1 水稻作物各器官硒含量的吸收特征第59-60页
        5.2.2 水稻作物各器官硒含量的转运特征第60-63页
    5.3 水稻作物对根系土硒的吸收特征第63-65页
        5.3.1 水稻作物对根系土硒的吸收能力第63-64页
        5.3.2 根系土硒与水稻各器官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64-65页
第6章 包气带介质对硒的吸附/解吸特征第65-85页
    6.1 包气带介质对硒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第65-71页
        6.1.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6.1.2 Se(Ⅳ)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第67-69页
        6.1.3 Se(Ⅵ)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第69-71页
        6.1.4 Se(Ⅳ)与Se(Ⅵ)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对比第71页
    6.2 包气带介质对硒的等温吸附实验第71-78页
        6.2.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6.2.2 Se(Ⅳ)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第72-75页
        6.2.3 Se(Ⅵ)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第75-77页
        6.2.4 Se(Ⅳ)与Se(Ⅵ)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分析第77-78页
    6.3 包气带介质对硒的解吸实验第78-82页
        6.3.1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6.3.2 Se(Ⅳ)的解吸实验结果第79-81页
        6.3.3 Se(Ⅵ)的解吸实验结果第81-82页
        6.3.4 Se(Ⅳ)与Se(Ⅵ)的解吸实验结果对比第82页
    6.4 硒的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2-85页
        6.4.1 Se(Ⅳ)与Se(Ⅵ)的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第82-83页
        6.4.2 Se(Ⅳ)与Se(Ⅵ)的解吸影响因素分析第83-85页
第7章 包气带硒的淋溶迁移特征第85-99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7.1.1 实验材料第86-87页
        7.1.2 实验方法第87-89页
        7.1.3 实验数据处理第89-90页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0-98页
        7.2.1 灌溉水中有无铁锰对硒淋溶迁移的影响第90-93页
        7.2.2 不同pH值的灌溉水对硒淋溶迁移的影响第93-94页
        7.2.3 包气带中硒的淋溶迁移能力第94-95页
        7.2.4 淋溶前后包气带中硒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第95-98页
    7.3 长期灌溉对包气带硒迁移的影响分析第98-99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99-101页
    8.1 结论第99-100页
    8.2 建议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地区玉米种植范围的水分适宜性研究
下一篇:土壤—植物系统多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对草地退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