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1.1 概述 | 第10页 |
| 1.2 汽车尾气催化剂 | 第10-12页 |
| 1.3 催化氧化反应简介 | 第12页 |
| 1.3.1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 | 第12页 |
| 1.3.2 甲烷催化氧化 | 第12页 |
| 1.4 催化剂的形貌效应 | 第12-13页 |
| 1.5 纳米氧化物催化剂综述 | 第13-14页 |
| 1.5.1 CO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5.2 CH_4催化燃烧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1.6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 1.6.1 浸渍法 | 第14-15页 |
| 1.6.2 沉淀法 | 第15-16页 |
| 1.6.3 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 1.6.4 其他方法 | 第16页 |
| 1.7 纳米空心球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 1.7.1 湿化学法 | 第16-17页 |
| 1.7.2 喷雾合成法 | 第17页 |
| 1.8 选题依据 | 第17-19页 |
| 第2章 花状CuO/MgO的控制合成与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19-36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 2.2.1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 2.2.2 模板的制备 | 第20页 |
| 2.2.3 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0-22页 |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1页 |
| 2.3.2 同步热分析 | 第21页 |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1页 |
| 2.3.4 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 第21页 |
| 2.3.5 比表面积测试 | 第21-22页 |
| 2.3.6 H_2-TPR测试 | 第22页 |
| 2.3.7 催化活性表征 | 第22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2-35页 |
| 2.4.1 模板的表征 | 第22-24页 |
| 2.4.2 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24-26页 |
| 2.4.3 前驱体的煅烧过程 | 第26-27页 |
| 2.4.4 X值对产物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 第27-29页 |
| 2.4.5 煅烧温度对产物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 第29-30页 |
| 2.4.6 自牺牲模板法合成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 2.4.7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性能 | 第31-3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花状Co_3O_4/MgO的控制合成与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36-48页 |
| 3.1 引言 | 第36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3.2.2 样品制备 | 第37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 3.3.1 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37-39页 |
| 3.3.2 X值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39-41页 |
| 3.3.3 前驱体的煅烧过程 | 第41-45页 |
| 3.3.4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性能 | 第45-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Mg_(1-X)Ni_XO的控制合成与CH_4催化燃烧性能 | 第48-56页 |
| 4.1 引言 | 第48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4.2.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 4.2.2 样品制备 | 第4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4.3.1 煅烧温度对产物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3.2 X值对产物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3.3 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 第53-54页 |
| 4.3.4 样品的理化性质 | 第54-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稀土掺杂Co_3O_4空心球的合成与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56-71页 |
| 5.1 引言 | 第56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 5.2.1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 5.2.2 实验装置 | 第56-57页 |
| 5.2.3 样品的制备 | 第57-58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 5.3.1 空心球的结构表征 | 第58-59页 |
| 5.3.2 掺杂元素对产物的影响 | 第59-61页 |
| 5.3.3 掺杂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61-64页 |
| 5.3.4 反应液中阳离子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64-65页 |
| 5.3.5 燃料比对产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 5.3.6 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66-67页 |
| 5.3.7 合成机理的研究 | 第67-68页 |
| 5.3.8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性能 | 第68-6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Ce_αZr_(1-α)O_2空心球的控制合成与CO催化氧化性能 | 第71-78页 |
| 6.1 引言 | 第71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 6.2.1 实验试剂 | 第71页 |
| 6.2.2 样品制备 | 第71-72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 6.3.1 铈锆比对产物的影响 | 第72-74页 |
| 6.3.2 反应液中阳离子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74页 |
| 6.3.3 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74-76页 |
| 6.3.4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性能 | 第7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 7.2 创新点 | 第79-80页 |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