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人工上升流 | 第12-15页 |
1.1.1 上升流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1.1.2 人工上升流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3 人工上升流对海洋生物固碳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人工上升流形成的深层水羽流 | 第15-17页 |
1.2.1 深层水羽流稀释以及停留对生物固碳的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1.2.2 控制深层水羽流稀释与停留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影响人工上升流固碳能力的羽流重要参数之一湍流 | 第17-23页 |
1.3.1 湍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2 湍流的产生与耗散 | 第18-19页 |
1.3.3 湍流强度的特征参数与特征尺度 | 第19-21页 |
1.3.4 实验室湍流的构筑方法 | 第21-23页 |
1.4 湍流对藻类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1 湍流对藻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4.2 硅藻-中肋骨条藻 | 第23-24页 |
1.5 论文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人工上升流实验室仿真实验 | 第26-39页 |
2.1 实验室仿真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室模型的仿真计算 | 第27-28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28-33页 |
2.2.1 实验参数 | 第28-29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9-3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3.1 深层水羽流的形成过程 | 第33-34页 |
2.3.2 实验室模拟与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湍流实验-建立可靠的实验室湍流设备 | 第39-56页 |
3.1 湍流实验设计及设备 | 第39-41页 |
3.2 方法 | 第41-44页 |
3.2.1 速度的测量 | 第41页 |
3.2.2 湍流耗散率的计算 | 第41-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3.3.1 振荡体系中容器内部的湍流特征 | 第44-46页 |
3.3.2 三种计算湍流耗散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3.3.3 容器内湍流的强度分布 | 第49-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湍流强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56-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56页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6-57页 |
4.2 方法 | 第57-59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4.2.2 实验测定指标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总结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