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感应加速器的关键物理问题及三维数值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简缩字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直线感应加速器概述 | 第13-14页 |
1.2 数值研究在 LIA 研究上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创新 | 第16-17页 |
1.4 学位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直线感应加速器基本原理研究及关键物理问题 | 第19-2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3 关键物理问题 | 第21-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注入器的研究 | 第25-41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注入器研究方法分析 | 第25-26页 |
3.3 光阴极注入器研究 | 第26-34页 |
3.3.1 光发射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3.3.2 光发射注入器的模拟 | 第29-34页 |
3.4 多功能发射模型的研究 | 第34-40页 |
3.4.1 发射度研究 | 第34-37页 |
3.4.2 电子束能散 | 第37-38页 |
3.4.3 电子束倾斜 | 第38-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直线感应加速器局部性关键物理问题研究 | 第41-64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螺线管线圈与校正线圈匹配研究 | 第41-53页 |
4.2.1 螺线管线圈模型研究 | 第41-46页 |
4.2.2 校正线圈模型研究 | 第46-50页 |
4.2.3 磁场匹配研究 | 第50-53页 |
4.3 电子束束心校正 | 第53-54页 |
4.4 电子束尾场研究 | 第54-62页 |
4.4.1 加速腔的数值模型研究 | 第54-58页 |
4.4.2 电子束尾场研究 | 第58-61页 |
4.4.2.1 弯曲式间隙研究 | 第58-61页 |
4.4.2.2 直缝式间隙研究 | 第61页 |
4.4.3 尾场研究小结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直线感应加速器的电子束输运研究 | 第64-101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主加速器的研究方法 | 第64-68页 |
5.2.1 主加速器数值计算设计 | 第64页 |
5.2.2 多功能腔的数值模型研究 | 第64-66页 |
5.2.3 并行算法的引入及实现 | 第66-67页 |
5.2.4 系统流程设计 | 第67-68页 |
5.3 主加速器的研究 | 第68-81页 |
5.3.1 单组元电子束输运研究 | 第68-73页 |
5.3.2 多组元电子束输运研究 | 第73-81页 |
5.3.2.1 22ns 时刻 | 第76页 |
5.3.2.2 149ns 时刻 | 第76-78页 |
5.3.2.3 168ns 时刻 | 第78-81页 |
5.4 聚焦段电子输运过程研究 | 第81-93页 |
5.4.1 磁透镜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89页 |
5.4.1.1 磁标势法的研究 | 第82-85页 |
5.4.1.2 磁矢势法的研究 | 第85-88页 |
5.4.1.3 标势法与矢势法特点 | 第88-89页 |
5.4.2 模型建立 | 第89-90页 |
5.4.3 磁场设置 | 第90-92页 |
5.4.4 模拟结果 | 第92-93页 |
5.5 四极透镜的研究 | 第93-100页 |
5.6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研究方向探索 | 第101-107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研究的应用 | 第101-102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02-106页 |
6.3.1 束包络自动优化 | 第102-105页 |
6.3.2 加速腔的改进 | 第105-106页 |
6.3.3 加强应用研究 | 第106页 |
6.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