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热带气旋对流和降水特征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热带气旋对流和降水与强度变化关系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简介 | 第19-28页 |
2.1 TRMM卫星及探测器 | 第19-21页 |
2.2 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 | 第21页 |
2.3 TRMM数据集及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2.4 TRMM2A23算法 | 第23-24页 |
2.5 热带气旋区域划分方法 | 第24-28页 |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和对流单体特征 | 第28-45页 |
3.1 热带气旋过境的筛选 | 第28-29页 |
3.2 热带气旋降水的气候特征 | 第29-33页 |
3.2.1 降水特征和对流单体的面积 | 第29-30页 |
3.2.2 深对流系统对热带气旋的贡献 | 第30-33页 |
3.3 热带气旋的对流强度特征 | 第33-42页 |
3.3.1 最大雷达反射率廓线 | 第33-35页 |
3.3.2 最大20dBZ回波高度与最小85GHzPCT特征 | 第35-37页 |
3.3.3 闪电密度与频数 | 第37-40页 |
3.3.4 发生闪电降水特征和对流单体的特征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层云和对流性降水特征 | 第45-61页 |
4.1 热带气旋过境的筛选 | 第45-46页 |
4.2 层云和对流性降水的对流特征 | 第46-53页 |
4.2.1 平均降水率和对总降水面积的贡献 | 第46-48页 |
4.2.2 雷达反射率特征 | 第48-50页 |
4.2.3 微波亮温特征 | 第50-52页 |
4.2.4 潜热廓线特征 | 第52-53页 |
4.3 层云/对流性降水对总降水面积、体积降水和闪电频数的贡献 | 第53-59页 |
4.3.1 不同区域和强度阶段 | 第53-55页 |
4.3.2 不同降水率的贡献 | 第55-57页 |
4.3.3 不同20dBZ雷达回波高度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热带气旋内核区深对流系统活动特征 | 第61-75页 |
5.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5.2 发生概率 | 第62-63页 |
5.3 最大20/30dBZ雷达回波高度 | 第63-65页 |
5.4 面积特征 | 第65-70页 |
5.5 潜热分布 | 第70-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迅速增强热带气旋内核区深对流系统活动特征 | 第75-87页 |
6.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6.2 发生概率 | 第76-77页 |
6.3 最大20/30dBZ雷达回波高度 | 第77-78页 |
6.4 面积特征 | 第78-83页 |
6.5 潜热分布 | 第83-8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3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果 | 第87-91页 |
7.2 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 第91-92页 |
7.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