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儿科论文

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英文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9页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概况第13-22页
        1 病名溯源第13页
        2 病因论述第13-15页
        3 病机论述第15-16页
        4 辨证分型第16-17页
        5 治疗方法第17-22页
        6 预防调护第22页
    综述二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第22-29页
        1 病名归属第22页
        2 发病机制第22-28页
        3 治疗方法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9页
前言第39-40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40-66页
    临床资料第40-44页
        1 研究对象、来源第40页
        2 诊断标准第40-41页
        3 病例选择标准第41-42页
        4 治疗方案第42-43页
        5 疗效评定标准第43-44页
        6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第44页
        7 统计学分析第44页
    研究结果第44-61页
        一 病例资料统计结果第44-54页
            1 一般资料第44-46页
            2 基线一致性分析第46-47页
            3 治疗前主症、次症积分比较第47-48页
            4 症状疗效分析第48-53页
            5 疾病疗效比较第53-54页
            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54页
            7 复发率第54页
        二 实验室指标的研究结果第54-58页
            1 基线一致性分析第54-55页
            2 两组血清Ghrelin和Leptin的比较第55-56页
            3 两组末梢血锌、铁、钙的比较第56-58页
        三 结论第58-61页
    讨论第61-66页
        1 从肝脾两脏论治小儿厌食症的理论基础第61-62页
        2 调肝理脾颗粒组方特点及药味分析第62-64页
        3 调肝理脾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结语与展望第68-69页
附录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伤寒论》太阳病篇编次意义研究
下一篇:北京中老年超重肥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及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