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1.1 鱼类对糖类利用概述 | 第13-18页 |
1.1.1 鱼类对糖类的利用能力 | 第13页 |
1.1.2 鱼类糖代谢障碍概述 | 第13-14页 |
1.1.3 鱼类糖代谢障碍机制 | 第14-18页 |
1.2 肠道菌群对鱼类糖代谢影响概述 | 第18-21页 |
1.2.1 肠道菌群对鱼类糖消化、吸收的影响 | 第19页 |
1.2.2 肠道菌群对鱼类糖合成、分解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肠道菌群对鱼类糖转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三羧酸循环概述 | 第21页 |
1.4 琥珀酸概述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 第23-34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 | 第23页 |
2.2.1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3 方法 | 第23-27页 |
2.3.1 养殖试验 | 第23-24页 |
2.3.2 生长指标 | 第24-25页 |
2.3.3 体成分分析 | 第25页 |
2.3.4 能量收支 | 第25-26页 |
2.3.5 组织取样 | 第26页 |
2.3.6 组织TAG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7 肠道、肝脏油红染色 | 第26页 |
2.3.8 肠道、肝脏、肌肉HE染色 | 第26页 |
2.3.9 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s)分析 | 第26-27页 |
2.3.10 肠道菌群分析 | 第27页 |
2.3.11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4 试验结果 | 第27-33页 |
2.4.1 琥珀酸钠促进斑马鱼增重 | 第27-28页 |
2.4.2 琥珀酸钠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琥珀酸钠促进斑马鱼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增加 | 第29页 |
2.4.4 琥珀酸钠促进组织脂肪蓄积 | 第29-31页 |
2.4.5 琥珀酸钠改变斑马鱼肠道SCFAs含量 | 第31-32页 |
2.4.6 琥珀酸钠改变斑马鱼肠道菌群结构 | 第32-33页 |
2.5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糖稳态的影响 | 第34-39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材料 | 第34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3 方法 | 第34-36页 |
3.3.1 葡萄糖耐受性 | 第34页 |
3.3.2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 | 第34-35页 |
3.3.3 组织总RNA提取 | 第35页 |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情况 | 第35-36页 |
3.3.5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4 结果 | 第36-37页 |
3.4.1 琥珀酸钠改善斑马鱼糖稳态 | 第36-37页 |
3.4.2 琥珀酸钠作为底物参与三羧酸循环 | 第37页 |
3.5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39-48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材料 | 第39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4.3 方法 | 第39-41页 |
4.3.1 组织取样 | 第39页 |
4.3.2 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4.3.3 葡萄糖-6-磷酸(G6P)含量检测 | 第40页 |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情况 | 第40-41页 |
4.3.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4.4 结果 | 第41-46页 |
4.4.1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肠道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41-43页 |
4.4.2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肝脏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43-45页 |
4.4.3 琥珀酸钠对斑马鱼肌肉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8-50页 |
5.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8-49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9页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