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与西方“流动空间”的对比研究初探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3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阐释第13-14页
        1.3.1 园林中“流动性”的阐释第13页
        1.3.2 西方“流动空间”的阐释第13页
        1.3.3 中国传统园林的时间维度的界定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1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第14-15页
        1.4.2 西方“流动空间”第15-16页
    1.5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6 研究方法第17页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7-19页
        1.7.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7.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与西方“流动空间”的概述第19-32页
    2.1 园林中“流动性”的缘起与常用空间处理手法第19-23页
        2.1.1 园林中空间“流动性”的缘起第19页
        2.1.2 常用空间处理手法第19-23页
    2.2 西方“流动空间”的缘起与常用空间处理手法第23-28页
        2.2.1 西方“流动空间”的缘起第23-26页
        2.2.2 常用空间处理手法第26-28页
    2.3 中西文化互相影响背景下的空间流动性的特征第28-30页
        2.3.1 中学西渐影响下的西方园林空间第28-29页
        2.3.2 西学中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流动空间”的空间意象对比分析第32-50页
    3.1 感性与理性分析第32-37页
        3.1.1 “天人合一”的感性理念第32-34页
        3.1.2 “少即是多”的理性主义第34-36页
        3.1.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36-37页
    3.2 空间虚与实分析第37-44页
        3.2.1 虚实相生第37-40页
        3.2.2 中“虚”西“实”第40-43页
        3.2.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43-44页
    3.3 空间维度分析第44-48页
        3.3.1 多维空间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运用第45-47页
        3.3.2 多维空间在西方现代建筑的运用第47-48页
        3.3.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流动空间”的空间表征对比分析第50-74页
    4.1 平面与垂直分析第50-55页
        4.1.1 平面序列产生流动空间第50-52页
        4.1.2 垂直序列产生流动空间第52-54页
        4.1.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54-55页
    4.2 材料与质感分析第55-61页
        4.2.1 五材并举运用的流动空间表现第55-57页
        4.2.2 注重材料本性的流动空间表现第57-60页
        4.2.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60-61页
    4.3 空间流线分析第61-66页
        4.3.1 空间序列形成流动空间第61-63页
        4.3.2 空间流线形成流动空间第63-65页
        4.3.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65-66页
    4.4 界面引导分析第66-71页
        4.4.1 园林要素引导流动空间第66-68页
        4.4.2 建筑界面引导流动空间第68-71页
        4.4.3 差异性与共同性第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坡地别墅庭院景观立体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中的电气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