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1. 先兆流产的中医认识 | 第13-18页 |
1.1 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4-16页 |
1.2.1 五脏失和 | 第14-15页 |
1.2.1.1 肾精不足 | 第14页 |
1.2.1.2 脾胃虚弱 | 第14-15页 |
1.2.1.3 肝郁不舒 | 第15页 |
1.2.2 气血失调 | 第15-16页 |
1.2.2.1 气血虚弱 | 第15页 |
1.2.2.2 血热 | 第15页 |
1.2.2.3 血瘀 | 第15-16页 |
1.2.3 外感六淫 | 第16页 |
1.3 中医治疗 | 第16-18页 |
1.3.1 中药治疗 | 第16-17页 |
1.3.1.1 补肾安胎 | 第16页 |
1.3.1.2 健脾益气 | 第16页 |
1.3.1.3 调肝理气 | 第16页 |
1.3.1.4 补气养血 | 第16页 |
1.3.1.5 滋阴凉血 | 第16-17页 |
1.3.1.6 理血安胎 | 第17页 |
1.3.1.7 名医经验方 | 第17页 |
1.3.2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 西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1 先兆流产的定义 | 第18页 |
2.2 先兆流产的病因机制 | 第18-20页 |
2.2.1 胚胎因素 | 第18页 |
2.2.2 母体因素 | 第18-20页 |
2.2.2.1 生殖器异常 | 第18-19页 |
2.2.2.2 内分泌功能失调 | 第19页 |
2.2.2.3 血栓前状态 | 第19-20页 |
2.2.3 父方因素 | 第20页 |
2.2.4 免疫因素 | 第20页 |
2.2.5 其他因素 | 第20页 |
2.3 西医治疗 | 第20-22页 |
2.3.1 一般处理 | 第20-21页 |
2.3.2 针对病因治疗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2-2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1.5 中止标准 | 第23页 |
1.6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23-24页 |
1.7 保胎成功与失败判定标准 | 第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2.3 评价方法 | 第25页 |
2.3.1 研究者的现察与评价 | 第25页 |
2.3.2 受试患者自评 | 第25页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1 两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第26-28页 |
3.2 随访结果 | 第28-29页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29页 |
3.4 结果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0-35页 |
1. 治疗方案探析 | 第30-33页 |
1.1 安胎方方药探析 | 第30-32页 |
1.2 地屈孕酮的药理分析 | 第32-33页 |
2. 孕早期监测血β-HCG、P、E2值的临床意义 | 第33页 |
3. 安胎方联合起屈孕酮片疗效分析 | 第33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