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0-17页 |
1.2.1 静态液化的定义 | 第10-12页 |
1.2.2 稳态强度理论 | 第12-13页 |
1.2.3 砂土静态液化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1.2.4 含细粒砂土的静态液化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试验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试验仪器、试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 | 第21-28页 |
2.2.1 仪器介绍 | 第21页 |
2.2.2 试验操作步骤 | 第21-23页 |
2.2.3 标准三轴计算 | 第23-24页 |
2.2.4 误差分析与修正 | 第24-28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2.3.1 纯净砂 | 第28-29页 |
2.3.2 细颗粒 | 第29-31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31-38页 |
2.4.1 细粒粒径大小影响的试验方案 | 第31-35页 |
2.4.2 细粒塑性作用的试验方案 | 第35-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细粒粒径大小和含量对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细粒含量对土体液化的影响分析 | 第40-45页 |
3.2.1 粉砂SFI的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3.2.2 粉砂SFII的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3.2.3 粉砂SFIII的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3.3 细粒粒径对粉砂液化影响分析 | 第45-50页 |
3.3.1 粒径大小的影响机理 | 第45-46页 |
3.3.2 基于平均粒径比(D_(50-sand)/d_(50-fines))分析粉砂液化性状 | 第46-49页 |
3.3.3 D_(50-sand)/d_(50-fines)对孔隙比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强度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细粒塑性作用对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 | 第55-82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基于细粒塑性对砂土液化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56-66页 |
4.2.1 细粒塑性作用 | 第56-57页 |
4.2.2 高塑性细粒的含量对砂土液化影响分析 | 第57-62页 |
4.2.3 固结围压的影响 | 第62-66页 |
4.3 基于稳态理论分析细粒塑性作用 | 第66-74页 |
4.3.1 稳态线 | 第66-69页 |
4.3.2 不稳定区域 | 第69-71页 |
4.3.3 内摩擦角变化 | 第71-72页 |
4.3.4 孔隙比变化 | 第72-74页 |
4.4 强度特征分析 | 第74-79页 |
4.4.1 峰值偏应力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4.4.2 脆性指标变化 | 第75-78页 |
4.4.3 最大孔隙水压力变化 | 第78-79页 |
4.5 小结 | 第79-82页 |
第5章 基于粒间孔隙比的砂土液化分析 | 第82-97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粒间孔隙比概念 | 第82-86页 |
5.3 等效粒间孔隙比 | 第86-90页 |
5.4 基于等效粒间孔隙比的土体强度特性分析 | 第90-94页 |
5.4.1 不同细粒含量与粒径大小下的等效粒间孔隙比变化 | 第90-92页 |
5.4.2 不同细粒塑性下的等效粒间孔隙比变化 | 第92-94页 |
5.5 土体液化诱发判定 | 第94-96页 |
5.6 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97-100页 |
6.1 总结 | 第97-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