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4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2.1.1 城市广场 | 第15页 |
2.1.2 地域性 | 第15-17页 |
2.1.3 景观 | 第17页 |
2.1.4 地域性景观 | 第17-19页 |
2.2 论基础 | 第19-25页 |
2.2.1 场所理论 | 第19页 |
2.2.2 文脉 | 第19页 |
2.2.3 符号学 | 第19-20页 |
2.2.4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20-23页 |
2.2.5 新地域主义 | 第23页 |
2.2.6 全球化与地域性 | 第23-24页 |
2.2.7 地域性的三层含义 | 第24-25页 |
2.3 城市广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32页 |
2.3.1 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过程 | 第25-27页 |
2.3.2 中国广场发展历程 | 第27-32页 |
2.4 广场构成及设计要素 | 第32-38页 |
2.4.1 城市广场的类型 | 第32-35页 |
2.4.2 城市广场的形态构成 | 第35-37页 |
2.4.3 广场设计要素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哈尔滨地域性及城市广场调研分析 | 第40-64页 |
3.1 哈尔滨概况 | 第40-41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0-41页 |
3.1.2 城市发展历程 | 第41页 |
3.2 哈尔滨地域性分析 | 第41-50页 |
3.2.1 基于地理特点 | 第41-43页 |
3.2.2 基于气候特点 | 第43-44页 |
3.2.3 基于历史文化 | 第44-49页 |
3.2.4 基于人文特点 | 第49-50页 |
3.3 哈尔滨城市广场现状调研分析 | 第50-62页 |
3.3.1 行政区的发展定位及所在区域城市广场情况 | 第50-51页 |
3.3.2 哈尔滨广场调研分析 | 第51-62页 |
3.4 哈尔滨城市广场地域性表达存在的问题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哈尔滨城市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 | 第64-84页 |
4.1 城市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原则 | 第64-67页 |
4.1.1 文脉延续原则 | 第64-65页 |
4.1.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5-66页 |
4.1.3 美学原则 | 第66页 |
4.1.4 场所原则 | 第66-67页 |
4.2 哈尔滨城市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 | 第67-72页 |
4.2.1 针对自然条件 | 第67-71页 |
4.2.2 针对历史人文 | 第71-72页 |
4.3 城市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手法 | 第72-74页 |
4.3.1 叙事 | 第72-73页 |
4.3.2 象征和隐喻 | 第73页 |
4.3.3 转译 | 第73-74页 |
4.4 景观设计要素的营造 | 第74-83页 |
4.4.1 植物 | 第74-76页 |
4.4.2 水景 | 第76-78页 |
4.4.3 铺装 | 第78-80页 |
4.4.4 小品 | 第80-82页 |
4.4.5 灯光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1:广场使用者活动行为观察表 | 第89-90页 |
附录2:半结构式访谈 | 第90-91页 |
附录3:结构式问卷 | 第9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