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公园人工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评价研究
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1.1 城市公园 | 第13页 |
2.1.2 植物群落 | 第13页 |
2.1.3 物种多样性 | 第13-14页 |
2.1.4 景观评价 | 第14页 |
2.2 人工植物群落研究 | 第14-1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 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1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3.2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指标 | 第15-16页 |
2.3.3 郑州市地区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4 景观评价研究 | 第16-19页 |
3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3.3.1 资料采集 | 第19-20页 |
3.3.2 样地的选取 | 第20页 |
3.3.3 样地的设置 | 第20页 |
3.3.4 调查内容 | 第20页 |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3页 |
4 郑州城市公园人工植物群落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23-47页 |
4.1 物种组成分析 | 第23-27页 |
4.1.1 维管植物组成 | 第23-26页 |
4.1.2 植物运用频度统计 | 第26页 |
4.1.3 植物来源统计 | 第26-27页 |
4.2 群落特征分析 | 第27-35页 |
4.2.1 群落的植被类型分析 | 第27-31页 |
4.2.2 垂直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4.2.3 群落的季相性分析 | 第32-35页 |
4.3 群落植物的文化性分析 | 第35-36页 |
4.3.1 植物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35-36页 |
4.3.2 植物的意境文化展示 | 第36页 |
4.3.3 植物的文学文化体现 | 第36页 |
4.4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6-44页 |
4.4.1 丰富度指数分析 | 第36-38页 |
4.4.2 多样性指数比较与分析 | 第38-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5 郑州市公园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 第47-65页 |
5.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5.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51-57页 |
5.2.1 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6页 |
5.2.2 各层指标总权重确定 | 第56-57页 |
5.3 综合评价指标及等级的确定 | 第57-58页 |
5.3.1 等级的划分 | 第57页 |
5.3.2 各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等级的确定 | 第57-58页 |
5.4 郑州市公园典型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实例分析 | 第58-62页 |
5.4.1 植物园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分析 | 第58-59页 |
5.4.2 绿博园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分析 | 第59-60页 |
5.4.3 人民公园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分析 | 第60-61页 |
5.4.4 郑州之林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分析 | 第61-62页 |
5.4.5 碧沙岗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分析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 第65-69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讨论 | 第66-67页 |
6.3 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83页 |
附录1-植物名录表 | 第73-78页 |
附录2-植物群落综合评价等级排序表 | 第78-82页 |
附录3-人工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1-10名现状照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