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8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2 理论框架 | 第18-27页 |
| 2.1 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 2.1.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2.1.2 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第19-21页 |
| 2.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度 | 第21-23页 |
| 2.2 粮食主产区外延界定 | 第23-26页 |
| 2.2.1 粮食主产省外延界定 | 第24页 |
| 2.2.2 粮食主产市外延界定 | 第24-25页 |
| 2.2.3 粮食主产县外延界定 | 第25-26页 |
| 2.3 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内涵 | 第26-27页 |
| 3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冲击 | 第27-31页 |
| 3.1 模型假定 | 第27-28页 |
| 3.2 基于样本数据面板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 4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适度水平 | 第31-46页 |
| 4.1 不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的粮食生产 | 第31-34页 |
| 4.1.1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的粮食生产 | 第31-32页 |
| 4.1.2 法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的粮食生产 | 第32-33页 |
| 4.1.3 日本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的粮食生产 | 第33-34页 |
| 4.2 不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城镇化适度水平分析 | 第34-39页 |
| 4.2.1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城镇化适度水平分析 | 第34-36页 |
| 4.2.2 法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城镇化适度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 4.2.3 日本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城镇化适度水平分析 | 第38-39页 |
| 4.3 三种生产技术下城镇化适度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39-46页 |
| 4.3.1 农业生产技术的适用选择 | 第39-41页 |
| 4.3.2 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意愿分析 | 第41-44页 |
| 4.3.3 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预期城镇化适度水平 | 第44-46页 |
| 5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外生性” | 第46-53页 |
| 5.1 不同层面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度量 | 第46-51页 |
| 5.1.1 粮食主产省城镇化率的“外生”程度 | 第46-48页 |
| 5.1.2 粮食主产市城镇化率的“外生”程度 | 第48-49页 |
| 5.1.3 粮食主产县城镇化率的“外生”程度 | 第49-51页 |
| 5.2 “外生性”对预期城镇化适度水平的修订 | 第51-53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3-5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 | 第60-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