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拟代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拟代诗的发生过程及类型 | 第13-24页 |
第一节 拟代诗的发生过程 | 第14-17页 |
一、 学习属文 | 第15-16页 |
二、 情感共鸣与文学审美 | 第16-17页 |
三、 托古言志 | 第17页 |
第二节 拟代诗的类型 | 第17-24页 |
一、 拟乐府诗 | 第18-19页 |
二、 拟体诗 | 第19-21页 |
三、 代言诗 | 第21-22页 |
四、 泛拟诗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曹魏拟代诗 | 第24-45页 |
第一节 建安时期拟代诗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与拟代诗 | 第29-32页 |
第三节 三曹拟代诗研究 | 第32-45页 |
一、曹操拟代诗 | 第34-36页 |
二、曹丕拟代诗 | 第36-41页 |
三、曹植拟代诗 | 第41-45页 |
第三章 两晋拟代诗 | 第45-62页 |
第一节 西晋傅玄拟代诗 | 第47-51页 |
第二节 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 | 第51-54页 |
第三节 东晋陶渊明《拟古诗九首》 | 第54-58页 |
第四节 两晋拟代诗研究 | 第58-62页 |
第四章 魏晋拟代诗的新创与文学史意义 | 第62-75页 |
第一节 魏晋拟代诗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 第64-67页 |
第二节 魏晋拟代诗的创作意义 | 第67-69页 |
第三节 魏晋拟代诗和文人心态及社会背景之关联 | 第69-72页 |
第四节 魏晋拟代诗对风格流派的影响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