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既往研究 | 第11-14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5 研究理论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 第15-29页 |
2.1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概念阐述 | 第15-18页 |
2.1.1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 | 第15-17页 |
2.1.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 | 第17-18页 |
2.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18-29页 |
2.2.1 道路 | 第19-20页 |
2.2.2 边界 | 第20-23页 |
2.2.3 区域 | 第23-25页 |
2.2.4 节点 | 第25-26页 |
2.2.5 标志物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形态的构成原理与类型划分 | 第29-42页 |
3.1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形态的构成原理与演化 | 第29-33页 |
3.1.1 高速铁路对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形态演化 | 第31-33页 |
3.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形态的类型划分 | 第33-42页 |
3.2.1 轴线式 | 第33-36页 |
3.2.2 圈层式 | 第36-39页 |
3.2.3 山水式 | 第39-42页 |
第四章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塑造手法与评判标准 | 第42-61页 |
4.1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塑造手法 | 第42-53页 |
4.1.1 明确设计前提 | 第42页 |
4.1.2 延续发展脉络 | 第42-44页 |
4.1.3 完善空间结构 | 第44-45页 |
4.1.4 组织公共空间 | 第45-48页 |
4.1.5 控制建筑形态 | 第48-51页 |
4.1.6 塑造城市景观 | 第51-53页 |
4.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空间特质的评判标准 | 第53-61页 |
4.2.1 空间的功能适应性 | 第53-55页 |
4.2.2 空间的形态特征性 | 第55-57页 |
4.2.3 空间的生态性 | 第57-59页 |
4.2.4 空间的经济性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京石客运专线保定站周边城市空间特质塑造实践 | 第61-73页 |
5.1 京石客运专线保定站周边城市设计概述 | 第61-62页 |
5.1.1 规划背景 | 第61页 |
5.1.2 现状综合分析 | 第61-62页 |
5.2 京石客运专线保定站周边城市空间特质塑造 | 第62-73页 |
5.2.1 明确设计前提 | 第62页 |
5.2.2 延续发展脉络 | 第62-63页 |
5.2.3 完善空间结构 | 第63-65页 |
5.2.4 组织公共空间 | 第65-66页 |
5.2.5 控制建筑形态 | 第66-67页 |
5.2.6 塑造城市景观 | 第67-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3-75页 |
6.1 结语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