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1.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蓄热水箱形式 | 第15-16页 |
1.3.1 蓄热水箱的压力状态 | 第15-16页 |
1.3.2 水箱的放热性能 | 第16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蓄热水箱热力性能及无量纲评价参数 | 第19-25页 |
2.1 蓄热水箱的热动态特征 | 第19-20页 |
2.1.1 热动态特性的主要参数 | 第19页 |
2.1.2 影响热动态特性的因素 | 第19-20页 |
2.2 蓄热水箱的热力性能无量纲评价参数 | 第20-22页 |
2.2.1 水箱的温度分层特性参数计算 | 第20页 |
2.2.2 水箱及盘管的对流特性参数计算 | 第20-22页 |
2.3 水箱蓄热释热特性参数 | 第22-24页 |
2.3.1 水箱蓄热效率 | 第22页 |
2.3.2 水箱释热效率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水箱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方案选择 | 第25-37页 |
3.1 物理模型建立 | 第25-28页 |
3.1.1 几种不同形状的水箱模型 | 第25-26页 |
3.1.2 几种不同半径比的圆台式水箱 | 第26页 |
3.1.3 带有切向进水管的水箱模型 | 第26-28页 |
3.2 数学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3.2.1 水的物理特性 | 第28页 |
3.2.2 基本假设 | 第28-29页 |
3.2.3 控制方程 | 第29-30页 |
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0-31页 |
3.3.1 水箱网格划分 | 第30页 |
3.3.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30-31页 |
3.3.3 初始条件及工况设定 | 第31页 |
3.4 模拟方法选择及参数设置 | 第31-33页 |
3.4.1 计算模型选择 | 第31-32页 |
3.4.2 解算器设置 | 第32-33页 |
3.5 验证模型选择及验证分析 | 第33-34页 |
3.6 无关性验证 | 第34-35页 |
3.6.1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34页 |
3.6.2 时间无关性检验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水箱蓄热过程模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37-63页 |
4.1 不同结构形式下水箱蓄热特性分析 | 第37-48页 |
4.1.1 工况1条件下不同结构形式水箱的蓄热特性分析 | 第37-40页 |
4.1.2 工况2条件下不同结构形式水箱的蓄热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4.1.3 工况3条件下不同结构形式水箱的蓄热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4.1.4 小结 | 第47-48页 |
4.2 不同半径比(n)下圆台形水箱蓄热特性分析 | 第48-62页 |
4.2.1 工况1条件下具有不同n值的圆台形水箱蓄热特性分析 | 第48-52页 |
4.2.2 工况2条件下具有不同n值的圆台形水箱蓄热特性分析 | 第52-57页 |
4.2.3 工况3条件下具有不同n值的圆台形水箱蓄热特性分析 | 第57-61页 |
4.2.4 小结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水箱释热过程模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63-88页 |
5.1 有热量输入的水箱释热过程模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63-75页 |
5.1.1 工况1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1.2 工况2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5.1.3 工况3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5.1.4 小结 | 第74-75页 |
5.2 无热量输入的水箱释热过程模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75-87页 |
5.2.1 工况1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5.2.2 工况2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5.2.3 工况3条件下进水管布置方式对水箱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5.2.4 小结 | 第86-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6.结论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学术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