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次扫描的CT局部迭代重建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CT局部成像的意义和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CT成像和图像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15-28页 |
2.1 X射线的物理基础 | 第15-17页 |
2.2 CT重建的物理基础 | 第17-22页 |
2.2.1 CT投影 | 第17-19页 |
2.2.2 图像重建理论 | 第19-22页 |
2.3 CT重建算法 | 第22-24页 |
2.3.1 解析重建算法 | 第22-23页 |
2.3.2 迭代重建算法 | 第23-24页 |
2.4 局部感兴趣区域重建方法 | 第24-27页 |
2.4.1 局部CT扫描机的原理 | 第24-26页 |
2.4.2 重建方法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胸部CT定位片的心脏自动定位方法 | 第28-41页 |
3.1 研究自动定位方法的意义和现状 | 第28-29页 |
3.2 基于CT定位片的心脏自动三维定位方法 | 第29-38页 |
3.2.1 胸部正位片的心脏区域定位 | 第29-36页 |
3.2.2 胸部侧位片的心脏区域定位 | 第36-38页 |
3.3 心脏自动定位结果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CT迭代重建算法的研究 | 第41-53页 |
4.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第41-42页 |
4.2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 第42-45页 |
4.3 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 第45-48页 |
4.3.1 EM重建算法 | 第45-47页 |
4.3.2 OS-EM重建算法 | 第47-48页 |
4.4 影响迭代重建的因素 | 第48-51页 |
4.4.1 系统矩阵的模型设计 | 第48-50页 |
4.4.2 初值的选取 | 第50页 |
4.4.3 松弛因子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4 投影数据的访问方式 | 第51页 |
4.5 重建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低剂量数据模拟方法 | 第53-60页 |
5.1 低剂量数据模拟的发展现状 | 第53-54页 |
5.2 低剂量数据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5.3 低剂量数据模拟结果 | 第55-57页 |
5.4 高低剂量扫描相结合重建结果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引入平滑处理的像素驱动迭代重建算法 | 第60-69页 |
6.1 数学模型 | 第60-61页 |
6.2 正则项的计算 | 第61-62页 |
6.3 反投影策略 | 第62-64页 |
6.3.1 射线驱动反投影 | 第63页 |
6.3.2 像素驱动反投影 | 第63-64页 |
6.4 图像平滑的实现 | 第64-65页 |
6.5 二分法求解 | 第65-66页 |
6.6 重建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6.6.1 全局正常剂量扫描数据重建结果 | 第66-67页 |
6.6.2 高低剂量相结合数据重建结果 | 第67-6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7章 高低剂量CT扫描生数据配准 | 第69-73页 |
7.1 目标函数的选择 | 第69页 |
7.2 配准过程 | 第69-72页 |
7.2.1 获取配准数据 | 第70页 |
7.2.2 配准过程 | 第70-7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著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