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 疼痛的分类 | 第12页 |
2 疼痛的治疗 | 第12页 |
3 FM | 第12-17页 |
3.1 FM的合成 | 第12-13页 |
3.2 FM的含量测定 | 第13页 |
3.3 FM的药理作用 | 第13-14页 |
3.3.1 镇痛作用 | 第13页 |
3.3.2 肌肉松弛作用 | 第13页 |
3.3.3 神经保护作用 | 第13-14页 |
3.3.4 抗帕金森作用 | 第14页 |
3.4 FM的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3.4.1 治疗急性疼痛 | 第14页 |
3.4.2 治疗紧张性头痛 | 第14页 |
3.4.3 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 第14-15页 |
3.5 FM药代动力学特点 | 第15页 |
3.6 FM的制剂研究 | 第15-17页 |
3.6.1 固体分散体 | 第15-16页 |
3.6.2 口腔崩解片 | 第16页 |
3.6.3 干混悬剂 | 第16页 |
3.6.4 胶囊 | 第16-17页 |
3.6.5 缓释片 | 第17页 |
4 缓释固体分散体 | 第17页 |
4.1 缓释固体分散体制剂的优势 | 第17页 |
4.2 缓释固体分散体的问题及展望 | 第17页 |
5 本文的立体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马来酸氟吡汀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 | 第19-3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1.1 仪器 | 第19页 |
1.2 材料 | 第19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9-35页 |
2.1 FM相关性质考察 | 第19-21页 |
2.1.1 FM性质考察 | 第20页 |
2.1.2 FM和固体分散体载体的熔点 | 第20页 |
2.1.3 FM的引湿性 | 第20-21页 |
2.2 FM固体分散体制剂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21-25页 |
2.2.1 原辅料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2.2.2 定量波长的选择 | 第21页 |
2.2.3 建立定量标准方程 | 第21-22页 |
2.2.4 定量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22页 |
2.2.5 定量方法精密度考察 | 第22-23页 |
2.2.6 定量方法稳定性考察 | 第23页 |
2.2.7 定量方法回收率考察 | 第23-24页 |
2.2.8 体外溶出试验 | 第24-25页 |
2.3 FM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4 FM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和优化 | 第25-32页 |
2.4.1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FM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工艺 | 第25-32页 |
2.5 FM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处方组成 | 第32页 |
2.6 FM固体分散体制剂与国外上市FM缓释片剂的溶出特性比较 | 第32-34页 |
2.7 体外释药模型拟合 | 第34页 |
2.8 FM缓释固体分散体制备流程 | 第34-35页 |
3 讨论及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FM固体分散制剂的表征及稳定性考察 | 第37-4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7页 |
1.1 仪器 | 第37页 |
1.2 材料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7-42页 |
2.1 FM缓释固体分散体的物相表征 | 第37-41页 |
2.1.1 扫描电镜法(SEM) | 第37-38页 |
2.1.2 红外光谱法(IR) | 第38-39页 |
2.1.3 X射线衍射法(XRD) | 第39-41页 |
2.2 FM固体分散体制剂的稳定性考察 | 第41-42页 |
2.2.1 加速实验 | 第41-42页 |
2.2.2 长期试验 | 第42页 |
3 讨论及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自制FMSSD与市售缓释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第44-55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4-45页 |
1.1 仪器 | 第44页 |
1.2 试剂 | 第44页 |
1.3 动物 | 第44-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45页 |
2.2 大鼠血浆中FM标准回归方程 | 第45页 |
2.3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第45页 |
2.4 大鼠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 | 第45页 |
2.5 数据的处理 | 第45-46页 |
2.5.1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45-46页 |
2.5.2 生物等效性判断标准 | 第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3.1 给药后FM的经时血药浓度 | 第46-49页 |
3.2 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第49-51页 |
3.3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51-53页 |
3.3.1 方差分析 | 第51-52页 |
3.3.2 双单侧t检验及(1-2α)%置信区间 | 第52-53页 |
4 讨论及小结 | 第53-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