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政策利好影响 | 第12页 |
1.1.2 珠三角产业调整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区域港口资源的富集以及市场竞争趋势越演越烈 | 第13页 |
1.1.4 广州港集团腹地货源受到严重的掠夺 | 第13页 |
1.1.5 交通规划的新布局和自贸区概念的兴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6-17页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业务发展现状 | 第18-25页 |
2.1 广州港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第18-19页 |
2.1.1 广州港集团的历史演化 | 第18-19页 |
2.1.2 广州港集团的主营业务和收益情况 | 第19页 |
2.2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发展总体情况介绍 | 第19-21页 |
2.2.1 集装箱业务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2.2.2 集装箱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3 集装箱物流业务的收益情况 | 第21页 |
2.4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现有战略评价 | 第21-24页 |
2.4.1 战略思维模型的选择 | 第21-23页 |
2.4.2 现有集装箱物流发展战略分析和评价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外部环境分析 | 第25-39页 |
3.1 政治因素 | 第25-26页 |
3.1.1 地方政府的“功利心”影响 | 第25页 |
3.1.2 政府的规划布局对港口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经济因素 | 第26-36页 |
3.2.1 外贸集装箱市场经济状况和走势 | 第26-27页 |
3.2.2 珠三角主要城市外贸进出口贸易状况 | 第27-28页 |
3.2.3 珠三角主要城市外贸集装箱进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3.2.4 珠三角主要城市的货类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3.2.5 珠三角外贸集装箱货源流向分析 | 第30-31页 |
3.2.6 目标市场(箱源地)集装箱物流业务生成量与前景预测 | 第31-32页 |
3.2.7 珠三角港口群竞争状况 | 第32-36页 |
3.3 社会因素 | 第36页 |
3.3.1 贸易条款对港口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6页 |
3.3.2 物流成本导向对港口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6页 |
3.4 技术因素 | 第36-37页 |
3.5 环境因素 | 第37页 |
3.6 法律因素 | 第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 第39-48页 |
4.1 集装箱业务资源情况 | 第39-42页 |
4.1.1 现有集装箱物流业务三大营运体 | 第39-40页 |
4.1.2 集装箱港区的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4.1.3 集装箱港区的硬件配置情况 | 第41-42页 |
4.2 外贸集装箱航线情况 | 第42-43页 |
4.3 集装箱货物物流通道情况 | 第43-46页 |
4.3.1 公路发展情况 | 第43-44页 |
4.3.2 铁路发展情况 | 第44页 |
4.3.3 水路(穿梭巴士)发展情况 | 第44-46页 |
4.4 外围物流节点建设和连接通道情况 | 第46-47页 |
4.4.1 无水港 | 第46页 |
4.4.2 海铁联运 | 第46-47页 |
4.4.3 无水港和海铁联运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48-53页 |
5.1 优势 | 第48-49页 |
5.1.1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 第48页 |
5.1.2 土地资源储备和开发成本上的优势 | 第48-49页 |
5.1.3 驳船集疏运条件上的优势 | 第49页 |
5.2 劣势 | 第49-51页 |
5.2.1 现有物流主体规模小,整合力度不高 | 第49页 |
5.2.2 港区经营管理非一体化和航码混合体模式带来的的弊病 | 第49-50页 |
5.2.3 进出航道条件仍需改善 | 第50页 |
5.2.4 班轮直航挂靠港的地位差异和航线覆盖密度、频率的不足 | 第50-51页 |
5.3 机会 | 第51页 |
5.3.1 珠三角“双转移”带来的发展机会 | 第51页 |
5.3.2 新物流通道规划让腹地货源市场重新洗牌 | 第51页 |
5.4 威胁 | 第51页 |
5.4.1 周边港口能力迅速扩张,集团的主枢纽港地位受到挑战 | 第51页 |
5.4.2 船舶的大型化趋势和港区深水资源有限的矛盾体共存 | 第51页 |
5.5 策略方向选择 | 第51-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广州港集团外贸集装箱物流发展的策略规划 | 第53-64页 |
6.1 发展策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53页 |
6.2 内部发展策略规划 | 第53-59页 |
6.2.1 物流整合的总体思路 | 第53页 |
6.2.2 从集团三大集装箱物流战略猜想整合的意图 | 第53-54页 |
6.2.3 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征 | 第54-55页 |
6.2.4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特点设计组织架构 | 第55-56页 |
6.2.5 经营发展策略 | 第56-59页 |
6.3 外部发展策略规划 | 第59-62页 |
6.3.1 “点”规划 | 第60-61页 |
6.3.2 “线”规划 | 第61页 |
6.3.3 “面”规划 | 第61-62页 |
6.4 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2-63页 |
6.4.1 过渡期后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改革 | 第62页 |
6.4.2 码头经营经营和物流服务主体分工的彻底性 | 第62页 |
6.4.3 争取政策层面支持 | 第62-63页 |
6.4.4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 第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