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1.2.3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15-17页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设备检修理论 | 第17-19页 |
2.1.1 事后检修 | 第17页 |
2.1.2 定期检修 | 第17页 |
2.1.3 状态检修 | 第17-18页 |
2.1.4 基于可靠性的检修 | 第18-19页 |
2.2 管理模式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2 组织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3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4 人本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3 输电线路生产管理模式 | 第21-23页 |
2.3.1 传统的“运检分离”管理模式 | 第21-22页 |
2.3.2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 | 第22页 |
2.3.3 专业化检修模式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于状态监测系统的运检一体化模式研究 | 第24-31页 |
3.1 当前输电线路运检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3.2 转变输电线路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1 转变输电线路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3.2.2 建设基于状态监测系统的运检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3.3 建设状态监测系统 | 第27-29页 |
3.3.1 状态监测系统主要内涵 | 第27页 |
3.3.2 状态监测系统简介 | 第27-28页 |
3.3.3 状态监测系统主要功能 | 第28-29页 |
3.4 基于状态监测系统的运检一体化模式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组织体系及业务流程建设 | 第31-48页 |
4.1 组织体系建设 | 第31-32页 |
4.2 业务职责划分 | 第32-36页 |
4.2.1 监测中心 | 第32-33页 |
4.2.2 生产技术专职 | 第33-35页 |
4.2.3 生产调度专职 | 第35页 |
4.2.4 输电运检班 | 第35-36页 |
4.2.5 带电作业班 | 第36页 |
4.3 业务流程梳理 | 第36-41页 |
4.3.1 生产计划管理流程 | 第36-38页 |
4.3.2 巡视管理流程 | 第38-39页 |
4.3.3 状态检修管理流程 | 第39-40页 |
4.3.4 缺陷管理流程 | 第40-41页 |
4.4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1-47页 |
4.4.1 绩效考核基本原则 | 第42页 |
4.4.2 绩效考核内容 | 第42-43页 |
4.4.3 绩效考核办法 | 第43页 |
4.4.4 绩效考核程序 | 第43-46页 |
4.4.5 考核结果应用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状态监测系统的运检一体化保障体系 | 第48-55页 |
5.1 安全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5.1.1 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 第48页 |
5.1.2 安全风险防范 | 第48-49页 |
5.1.3 事故应急抢修机制 | 第49页 |
5.2 技术保障体系 | 第49-53页 |
5.2.1 智能巡检技术 | 第50-51页 |
5.2.2 带电作业技术 | 第51页 |
5.2.3 直升机协同人工巡检 | 第51-52页 |
5.2.4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 | 第52-53页 |
5.3 人才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5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