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 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合并范围确定的基础——合并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2.1 三种合并理论及其会计处理 | 第17-18页 |
2.1.1 母公司理论及其会计处理 | 第17页 |
2.1.2 所有权理论及其会计处理 | 第17-18页 |
2.1.3 实体理论及其会计处理 | 第18页 |
2.2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现实选择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界定合并范围的实证研究 | 第21-32页 |
3.1 样本选择及描述方法 | 第21-22页 |
3.1.1 样本的选择 | 第21页 |
3.1.2 样本的描述方法 | 第21-22页 |
3.2 深市上市公司合并范围界定标准的统计结果 | 第22-25页 |
3.2.1 未持有过半数表决权时合并范围的界定 | 第22-24页 |
3.2.2 持有过半数表决权时不合并被投资单位的原因 | 第24-25页 |
3.3 合并范围的实证统计带来的思考 | 第25-32页 |
3.3.1 “控制”定义存在的漏洞 | 第25-26页 |
3.3.2 缺乏实质性控制的具体判断标准 | 第26-27页 |
3.3.3 未将委托代理关系引入合并范围 | 第27-28页 |
3.3.4 未明确复杂持股时母公司表决权比例的计算方法 | 第28页 |
3.3.5 未规定持有过半数表决权未获得控制权的被投资单位 | 第28-29页 |
3.3.6 未规定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 | 第29-30页 |
3.3.7 合并财务报表的监管不够严格到位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对合并范围披露情况的分析 | 第32-42页 |
4.1 “控制”定义的完善 | 第32-33页 |
4.2 实质性控制的界定方法 | 第33-36页 |
4.2.1 股权分散情况下,实质性控制的界定 | 第33-35页 |
4.2.2 潜在表决权的界定 | 第35-36页 |
4.3 委托代理关系的判断标准分析 | 第36-37页 |
4.4 复杂持股情况下母公司所持表决权比例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37-38页 |
4.5 “持有过半数表决权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被投资单位 | 第38-39页 |
4.6 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的分析 | 第39页 |
4.6.1 从社会监督者的角度分析 | 第39页 |
4.6.2 从股东的角度分析 | 第39页 |
4.6.3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 | 第39页 |
4.7 加强监管的有效措施 | 第39-42页 |
4.7.1 表决权比例与股权比例的列报 | 第40页 |
4.7.2 提高对报表编制者的披露要求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合并范围披露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 第42-47页 |
5.1 在“控制”的定义中增加定性约束 | 第42页 |
5.2 完善实质性控制的判断标准和界定方法 | 第42-43页 |
5.2.1 增加实质性控制的判断标准 | 第42-43页 |
5.2.2 增加实质性控制的界定方法 | 第43页 |
5.3 增加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判断标准 | 第43-44页 |
5.4 明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持有的孙公司的表决权比例 | 第44页 |
5.5 增加“持有过半数表决权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被投资单位” | 第44页 |
5.6 重新审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的范围 | 第44-45页 |
5.7 规范表决权列报方式,强化披露,加强监管 | 第45-47页 |
5.7.1 采用规范化的表决权列报方式 | 第45页 |
5.7.2 增加披露要求 | 第45-46页 |
5.7.3 加强审计完善监督体制 | 第46-4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47-49页 |
1.本文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2.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