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新股发审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文献评述第11-16页
        1.2.1 关于制度变迁的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2 关于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文献综述第13-16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7-19页
        1.4.1 本文的创新第17页
        1.4.2 本文的不足第17-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制度变迁第19-20页
        2.1.1 制度变迁的概念第19页
        2.1.2 制度变迁的主体第19页
        2.1.3 制度变迁动因第19页
        2.1.4 制度变迁方式第19-20页
    2.2 新股发审制度第20-22页
        2.2.1 审批制第20页
        2.2.2 核准制第20-21页
        2.2.3 注册制第21-22页
第3章 我国新股发审制度演变的历史进程第22-26页
    3.1 行政审批制演进历程第22-23页
        3.1.1 股票发行审批起步期(1986——1993年)第22-23页
        3.1.2 额度审批管理期(1994——1995年)第23页
        3.1.3 指标审批管理期(1996——2000年)第23页
    3.2 核准制演进历程第23-26页
        3.2.1 通道核准期(2001——2004年)第24页
        3.2.2 保荐核准期(2005——2012年)第24-25页
        3.2.3 核准制后期(2013年起)第25-26页
第4章 我国新股发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第26-39页
    4.1 我国新股发行审批制产生的动因分析第26-28页
        4.1.1 制度供给方动因分析第26页
        4.1.2 制度需求方动因分析第26-27页
        4.1.3 供求双方均衡——新股发行审批制第27-28页
    4.2 我国新股发行审批制向核准制变迁的动因分析第28-31页
        4.2.1 制度供给方动因分析第28页
        4.2.2 制度需求方动因分析第28-30页
        4.2.3 供求双方均衡——新股发行核准制第30-31页
    4.3 目前我国新股发审制度的情况第31-39页
        4.3.1 我国新股发审制度的再失衡分析第31-33页
        4.3.2 注册制是我国新股发审制度改革的方向。第33-35页
        4.3.3 新股发行注册制在我国实施尚不具备条件第35-39页
第5章 我国新股发审制度变迁的阻力分析第39-43页
    5.1 路径依赖第39-40页
    5.2 连锁反应现象第40-41页
    5.3 时滞效应第41-43页
第6章 新股发审制度的改革建议第43-47页
    6.1 新股发审制度的改革路径第43-44页
    6.2 加强证券发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第44页
    6.3 监审分离第44-45页
        6.3.1 转变证监会职能第44页
        6.3.2 推动交易所改制第44-45页
    6.4 加强事后监管,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执法体系第45-47页
        6.4.1 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45页
        6.4.2 完善退市制度第45-46页
        6.4.3 严惩发行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关联、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弹性
下一篇:绿色债券价值及其波动性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