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山西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的探究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基本情况第11-12页
        1.1.2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工作第12页
    1.2 供电服务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2-15页
        1.2.1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发展趋势第13-15页
第二章 评价系统的建设理念和策略第15-19页
    2.1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的管理理念第15-16页
        2.1.1 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第15页
        2.1.2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第15页
        2.1.3 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模型第15-16页
    2.2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的实现方式第16-17页
    2.3 评价体系的管理作用第17-19页
        2.3.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第17页
        2.3.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第17-18页
        2.3.3 建立服务优化机制第18-19页
第三章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需求分析第19-26页
    3.1 数据需求第19-20页
    3.2 功能需求第20-25页
        3.2.1 体系定义第20-21页
        3.2.2 评价子系统功能第21-25页
    3.3 系统涉及范围第25-26页
        3.3.1 部门范围第25页
        3.3.2 业务范围第25页
        3.3.3 时间范围第25-26页
第四章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设计第26-43页
    4.1 评价系统的建设目标第26页
    4.2 评价系统的总体规划第26-31页
        4.2.1 设计方案第26-27页
        4.2.2 建立评价体系模型第27-31页
    4.3 评价系统的技术路线第31-34页
        4.3.1 系统平台架构第31页
        4.3.2 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第31-34页
    4.4 评价系统的功能设计第34-39页
        4.4.1 品质评价系统模块第34-36页
        4.4.2 手工录入系统模块第36-38页
        4.4.3 后台管理系统模块第38-39页
    4.5 评价系统数据库设计第39-42页
    4.6 技术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五章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实现第43-81页
    5.1 系统运行环境第43-44页
    5.2 评价系统模块功能第44-59页
        5.2.1 首页第44-45页
        5.2.2 指标体系第45-47页
        5.2.3 品质评价第47-55页
        5.2.4 服务短板第55页
        5.2.5 措施跟踪第55-57页
        5.2.6 指标定制第57-58页
        5.2.7 统计报表第58-59页
        5.2.8 品质简报第59页
        5.2.9 系统管理第59页
    5.3 手工录入模块功能第59-66页
        5.3.1 主页第59-60页
        5.3.2 数据填写第60-61页
        5.3.3 数据查看第61页
        5.3.4 数据审核第61-62页
        5.3.5 数据解锁第62页
        5.3.6 报表修改第62-63页
        5.3.7 发布公告第63-64页
        5.3.8 用户管理第64-66页
    5.4 后台管理模块功能第66-72页
        5.4.1 指标管理第66-68页
        5.4.2 参数管理第68-69页
        5.4.3 报表管理第69页
        5.4.4 程序管理第69-70页
        5.4.5 简报管理第70-72页
    5.5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测试第72-81页
        5.5.1 测试目的第72页
        5.5.2 测试方法第72页
        5.5.3 测试结果分析第72-81页
第六章 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系统安全措施第81-83页
    6.1 系统灾备第81页
    6.2 病毒防护第81页
    6.3 边界控制第81页
    6.4 漏洞检测与优化第81页
    6.5 应急响应第81-82页
    6.6 安全分析第82-8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7.1 结论第83页
    7.2 应用效益分析第83-84页
    7.3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DA的Web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特征点的图像拼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