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法控制冲击地压的力学分析及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第17-18页 |
| 2 缺陷控制冲击地压力学分析 | 第18-35页 |
| ·缺陷介质定义 | 第18-20页 |
| ·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冲击地压现象类型 | 第21-22页 |
| ·天然缺陷结构的力学机理分析 | 第22-25页 |
| ·人造缺陷结构力学机理 | 第25-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数值模拟分析 | 第35-52页 |
| ·RFPA原理和特点 | 第35-36页 |
| ·人造缺陷控制冲击地压的可行性模拟分析 | 第36-39页 |
| ·缺陷结构控制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 第3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缺陷法控制冲击地压分析应用 | 第52-75页 |
| ·冲击地压传统控制手段 | 第53-60页 |
| ·缺陷法控制冲击地压 | 第60-70页 |
| ·缺陷结构在支承压力区位置选择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5 工程实践 | 第75-85页 |
| ·3137工作面概况 | 第75页 |
| ·3137上山煤柱危险性分析 | 第75-76页 |
| ·冲击危险性评价 | 第76-81页 |
| ·效果检验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 ·展望和不足 | 第86-87页 |
| 7 致谢 | 第87-88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