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9页 |
1.1 材料 | 第16-20页 |
1.1.1 细胞系 | 第1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7-19页 |
1.1.4 引物序列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1.2.1 贴壁细胞的培养 | 第20页 |
1.2.2 合适浓度的干扰素处理细胞 | 第20-21页 |
1.2.3 RNA提取 | 第21页 |
1.2.4 RNA-seq基因测序 | 第21-23页 |
1.2.5 相关免疫蛋白的检测 | 第23-24页 |
1.2.6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1.2.7 cDNA合成 | 第24页 |
1.2.8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 | 第24-25页 |
1.2.9 PCR扩增TAP1全长 | 第25页 |
1.2.10 PCR产物及质粒的酶切及连接 | 第25-29页 |
2 结果 | 第29-43页 |
2.1 确定干扰素γ作用的最适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 | 第29页 |
2.2 FMDV感染干扰素γ作用的PK15细胞后细胞病变情况 | 第29-30页 |
2.3 RNA提取结果 | 第30-32页 |
2.4 RNA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32-33页 |
2.5 测序数据量及Clean Reads拷贝数分布统计 | 第33-34页 |
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34-35页 |
2.7 GO富集显著性分析 | 第35-36页 |
2.8 Pathway显著性分析 | 第36-38页 |
2.9 免疫相关蛋白的检测 | 第38-39页 |
2.10 q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情况 | 第39-40页 |
2.11 TAP1基因全长扩增 | 第40-41页 |
2.12 酶切产物鉴定 | 第41-42页 |
2.13 测序鉴定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8页 |
4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综述 | 第5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