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在晋浙两省的新分布区及其致病型的鉴别

致谢第8-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第15-33页
    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起源及其发生概况第15-19页
        1.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第15-17页
        1.2 寄主范围第17-18页
        1.3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经济重要性第18-19页
    2.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病原及其危害特征第19-24页
        2.1 禾谷孢囊线虫的种类第19-20页
        2.2 异皮线虫属的形态学分类第20-24页
            2.2.1 异皮线虫属的形态特征及分组第20-21页
            2.2.2 禾谷孢囊线虫组的形态学特征第21-23页
            2.2.3 禾谷孢囊线虫的形态特征第23-24页
        2.3 小麦孢囊线虫病田间症状与诊断第24页
    3. 小麦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第24-27页
        3.1 生活史第24-25页
        3.2 生活习性第25-27页
    4. 小麦孢囊线虫的鉴定第27-30页
        4.1 小麦孢囊线虫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第27页
        4.2 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7-30页
            4.2.1 rDNA-ITS分子数据的分析第28-29页
            4.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29-30页
    5. 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策略第30-33页
        5.1 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第30页
            5.1.1 土地轮作第30页
            5.1.2 加强栽培管理第30页
        5.2 选育利用抗耐病品种第30-31页
        5.3 化学防治第31-32页
        5.4 生物防治第32-33页
第二章 小麦孢囊线虫在晋、浙两省的新分布区第33-42页
    1. 小麦孢囊线虫山西群体和浙江群体分布概况第33页
    2. 调查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2.1 分布调查第33-34页
        2.2 孢囊分离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3.1 浙江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调查结果第35-37页
        3.2 山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的新分布区调查结果第37-41页
    4. 讨论第41-42页
第三章 山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第42-54页
    1 形态鉴定第42-43页
        1.1 线虫的采集第43页
        1.2 孢囊阴门锥的制作与观察第43页
    2 分子鉴定第43-50页
        2.1 DNA提取第43-44页
        2.2 rDNA-ITS区的PCR扩增第44-45页
        2.3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第45-50页
            2.3.1 PCR产物回收及纯化第45页
            2.3.2 连接第45页
            2.3.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第45-46页
            2.3.4 转化第46页
            2.3.5 碱裂法提取质粒第46-47页
            2.3.6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第47页
            2.3.7 序列测序及分析第47-50页
    3 研究结果第50-53页
        3.1 孢囊阴门锥切片分析第50-51页
        3.2 rDNA-ITS区的PCR扩增第51-53页
            3.2.1 小麦孢囊线虫上邵王群体rDNA-ITS区PCR扩增结果第51页
            3.2.2 rDNA-ITS序列分析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山西闻喜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的鉴别第54-61页
    1 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型研究第54页
    2 鉴别寄主及其命名方法第54-57页
    3 禾谷孢囊线虫山西闻喜上邵王群体致病型鉴别第57-61页
        3.1 试验材料第57页
        3.2 试验方法第57-59页
            3.2.1 孢囊的收集与分离第57页
            3.2.2 孢囊的孵化第57页
            3.2.3 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第57-58页
            3.2.4 二龄幼虫(J2)的接种第58-59页
            3.2.5 单株根部白雌虫量的调查第59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3页
附录A 主要试剂第73-76页
附录B 主要仪器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抗草甘膦基因遗传转化及其抗性鉴定
下一篇:农药实验信息管理及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