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步虚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4页
    0.1 道教与诗歌的共鸣第9-10页
    0.2 步虚词的研究价值第10-11页
    0.3 步虚词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 先唐步虚词第14-25页
    1.1 步虚词来历第14-16页
        1.1.1 步虚声第14-15页
        1.1.2 步虚词第15-16页
    1.2 先唐的步虚词概况第16-25页
        1.2.1 道士所作步虚词第16-21页
            1.2.1.1 收录情况第16-17页
            1.2.1.2 表现形式第17-19页
            1.2.1.3 创作特点第19-21页
        1.2.2 文人拟作步虚词第21-25页
2 唐代步虚词之盛况第25-50页
    2.1 唐代步虚词的文化背景第25-32页
        2.1.1 皇权与道教第25-28页
            2.1.1.1 加封老子,推崇道教经典第25-26页
            2.1.1.2 宠信道士,重视道教文化第26-27页
            2.1.1.3 修建宫观,宣扬道教旨意第27-28页
        2.1.2 文人与道教第28-30页
            2.1.2.1 入仕之捷径第28-29页
            2.1.2.2 归隐之云乡第29-30页
            2.1.2.3 享乐之温床第30页
        2.1.3 文人与道士的交游第30-32页
    2.2 唐代步虚词的发展状况第32-41页
        2.2.1 创作主题第32-39页
            2.2.1.1 传统主题——羡仙求道第33-36页
            2.2.1.2 新创主题——抒情言志第36-39页
        2.2.2 形式流变第39-41页
            2.2.2.1 诗体样式第39-40页
            2.2.2.2 表现形式第40-41页
    2.3 唐代步虚词之艺术美第41-50页
        2.3.1 天马行空的想象第41-43页
            2.3.1.1 道教之存想思神法第41-42页
            2.3.1.2 步虚词之想象力第42-43页
        2.3.2 道韵丰富的意象第43-46页
            2.3.2.1 道教的文化意象第44-45页
            2.3.2.2 步虚词的道教意象第45-46页
        2.3.3 风格多样的语言第46-50页
            2.3.3.1 道教的语言风格第46-47页
            2.3.3.2 步虚词的语言特色第47-50页
3 唐代步虚词之评价第50-52页
    3.1 宗教意义第50页
    3.2 文学价值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夷坚志》中的金国故事
下一篇:唐代属对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