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藏茵陈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与基源相关性研究 | 第12-34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12-13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12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第13页 |
2.藏茵陈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13-28页 |
2.1 试液的制备 | 第13-14页 |
2.2 各部位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14-17页 |
2.3 各部位方法学考察 | 第17-21页 |
2.4 藏茵陈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21-28页 |
3.藏茵陈各部位指纹图谱特征的模式分类研究 | 第28-33页 |
3.1 相似度分析 | 第28-30页 |
3.2 聚类分析 | 第30-31页 |
3.3 主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4.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藏茵陈对肝脏作用的活性部位筛选 | 第34-42页 |
1.药理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2.不同极性部位对转基因斑马鱼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34-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2.4 小结 | 第38页 |
3.不同极性部位对小鼠CCl_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38-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HPLC测定藏茵陈环烯醚萜苷单体的含量 | 第42-50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43-49页 |
2.1 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2.2 提取条件的考察 | 第43页 |
2.3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43-45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45-48页 |
2.5 样品测定 | 第48-49页 |
3.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UV测定藏茵陈环烯醚萜苷总体的含量 | 第50-62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50-51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51-60页 |
2.1 黄酮对测定的影响研究 | 第51-53页 |
2.2 测定波长的考察 | 第53-54页 |
2.3 提取条件的考察 | 第54-56页 |
2.4 显色条件的考察 | 第56-57页 |
2.5 测定条件的确定 | 第57页 |
2.6 方法学考察 | 第57-59页 |
2.7 不同来源藏茵陈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3小结 | 第60-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文献综述 藏茵陈(蒂达)研究进展 | 第6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