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9-11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1.2.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因素 | 第16-25页 |
2.1 鄂西南传统聚落形态形成的自然因素 | 第16-18页 |
2.1.1 地理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2.1.2 气候条件因素 | 第17-18页 |
2.2 土家族传统聚落形态形成的社会因素 | 第18-23页 |
2.2.1 历史因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2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19页 |
2.2.3 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4 安全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2.2.5 宗法礼制因素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形态构成 | 第25-41页 |
3.1 聚落的整体布局形态 | 第25-30页 |
3.1.1 聚落的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3.1.2 聚落的选址类型 | 第27-29页 |
3.1.3 聚落布局的组织方式 | 第29-30页 |
3.2 聚落的民居形态 | 第30-34页 |
3.2.1 民居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3.2.2 院落空间尺度及比例 | 第32-33页 |
3.2.3 民居院落与聚落形态的关系 | 第33-34页 |
3.3 聚落的道路形态 | 第34-38页 |
3.3.1 道路形态特征 | 第34-35页 |
3.3.2 道路空间尺度及比例 | 第35-36页 |
3.3.3 道路与聚落形态的关系 | 第36-38页 |
3.4 聚落的节点空间形态 | 第38-40页 |
3.4.1 节点空间的形态类型 | 第38-39页 |
3.4.2 节点空间功能属性 | 第39-40页 |
3.4.3 节点空间尺度及比例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案例分析 | 第41-54页 |
4.1 鹤峰县大溪村槽门寨子 | 第41-46页 |
4.1.1 地理环境及历史 | 第41-42页 |
4.1.2 聚落概况 | 第42-43页 |
4.1.3 聚落形态构成 | 第43-46页 |
4.2 .来凤县五道水村徐家寨 | 第46-49页 |
4.2.1 聚落概况 | 第46页 |
4.2.2 聚落形态构成 | 第46-49页 |
4.3 利川市谋道镇鱼木寨 | 第49-52页 |
4.3.1 地理环境及历史 | 第49页 |
4.3.2 聚落空间格局 | 第49-50页 |
4.3.3 建筑特色 | 第50-52页 |
4.4 三个聚落共同点和异同点 | 第52-53页 |
4.4.1 三个聚落的共同点 | 第52-53页 |
4.4.2 三个聚落的异同点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 | 第54-58页 |
5.1 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5.1.1 鄂西南地域特征的反映 | 第54页 |
5.1.2 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反映 | 第54页 |
5.1.3 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 第54-55页 |
5.2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聚落现状 | 第55-56页 |
5.2.1 聚落空心化 | 第55页 |
5.2.2 聚落完整性破坏 | 第55页 |
5.2.3 传统居住方式受到冲击 | 第55-56页 |
5.3 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 第56-57页 |
5.3.1 整体形态保护 | 第56页 |
5.3.2 民居建筑保护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