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8-10页
第1章 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第10-25页
    1.1 农村改革背景第10-12页
        1.1.1 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第10-12页
        1.1.2 农村改革的动因第12页
    1.2 农村改革的阶段第12-21页
        1.2.1 农村改革阶段划分的标准第13-16页
        1.2.2 农村改革的四阶段第16-21页
    1.3 农村改革的成效第21-25页
        1.3.1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第22页
        1.3.2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第22-23页
        1.3.3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23页
        1.3.4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第23页
        1.3.5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23-24页
        1.3.6 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第24-25页
第2章 农村改革成功原因的唯物史观分析第25-37页
    2.1 符合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过程第25-27页
        2.1.1 解放农村生产力的过程第25-26页
        2.1.2 革新农村生产关系的过程第26页
        2.1.3 案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26-27页
    2.2 符合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然过程第27-31页
        2.2.1 群众实践首创精神的发挥第28页
        2.2.2 群众实践能力的提高第28-29页
        2.2.3 群众实践“空间”的拓展第29-30页
        2.2.4 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第30-31页
    2.3 符合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第31-33页
        2.3.1 从土地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第31-32页
        2.3.2 户籍限制的逐渐放开第32页
        2.3.3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第32-33页
    2.4 符合了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第33-37页
        2.4.1 参与国际分工第33-34页
        2.4.2 参加国际劳动第34页
        2.4.3 步入现代生活,成为世界公民第34-37页
第3章 当下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风险及其可能趋势第37-56页
    3.1 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第37-42页
        3.1.1 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问题第37-38页
        3.1.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问题第38-39页
        3.1.3 过度依赖行政方式的城镇化问题第39-40页
        3.1.4 拆迁与农民土地产权保护问题第40-41页
        3.1.5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第41页
        3.1.6 上访维权与社会公平正义实现问题第41-42页
    3.2 农村社会发展的风险第42-47页
        3.2.1 “新土地兼并”的风险第43-44页
        3.2.2 “生态环境危机”的风险第44页
        3.2.3 “新城乡二元”的风险第44-45页
        3.2.4 “新殖民”的风险第45-47页
    3.3 农村社会发展的可能趋势第47-56页
        3.3.1 从落后的农业向现代工业过渡第47-49页
        3.3.2 从闭塞的农村向现代城市过渡第49-50页
        3.3.3 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过渡第50-52页
        3.3.4 从行政方式的城镇化向市场方式过渡第52-56页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晋江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研究
下一篇:神木县贺家川镇粮食生产规模经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