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医养结合”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医养结合”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20页 |
第2章 “医养结合”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医养结合”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 | 第20-22页 |
2.1.2 养老模式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2.2.1 福利多元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太原市“医养结合”现状 | 第25-33页 |
3.1 太原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的背景 | 第26-28页 |
3.2 太原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 | 第28页 |
3.3 太原市“医养结合”现有模式 | 第28-32页 |
3.3.1 机构养老 | 第29-30页 |
3.3.2 协作运营模式 | 第30页 |
3.3.3 签约服务模式 | 第30-31页 |
3.3.4 互联网+居家医养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太原市“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4.1 太原市“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1.1 “医疗”与“养老”结合度低 | 第33-34页 |
4.1.2 “医养结合”医疗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缺乏 | 第34-35页 |
4.1.3 “医养结合”供给难以对接需求 | 第35-37页 |
4.1.4 “医养结合”收费较高影响参与积极性 | 第37-38页 |
4.1.5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部管理不善 | 第38页 |
4.2 太原市“医养结合”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38-40页 |
4.2.1 职责划分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 第38-39页 |
4.2.2 缺乏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机制 | 第39页 |
4.2.3 “医养结合”资金来源匮乏 | 第39-40页 |
4.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国内外“医养结合”经验借鉴 | 第41-47页 |
5.1 国外“医养结合”经验借鉴 | 第41-44页 |
5.1.1 日本 | 第41-42页 |
5.1.2 美国 | 第42-43页 |
5.1.3 国外“医养结合”发展的启示 | 第43-44页 |
5.2 国内“医养结合”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5.2.1 合肥市“医养结合” | 第44页 |
5.2.2 青岛市“医养结合” | 第44-46页 |
5.2.3 国内“医养结合”发展的启示 | 第46页 |
5.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发展太原市“医养结合”的建议 | 第47-53页 |
6.1 加快“医疗”与“养老”的相互融合 | 第47-48页 |
6.1.1 政策支持加强“医疗”与“养老”的结合 | 第47-48页 |
6.1.2 扩大“医养结合”中医保对养老的覆盖范围 | 第48页 |
6.2 完善专业医护人员的培养、供给机制 | 第48-49页 |
6.3 加大“医养结合”需求的供给 | 第49-51页 |
6.3.1 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6.3.2 合理配置“医养结合”养老资源 | 第50-51页 |
6.4 合理控制“医养结合”收费制度 | 第51页 |
6.5 完善养老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6.5.1 建立统一的“医养结合”监管机构 | 第51-52页 |
6.5.2 建立健全医保报销制度 | 第52页 |
6.6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1、结论 | 第53页 |
2、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附录1 太原市“医养结合”调查问卷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