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盆地仰韶文化彩陶生产与聚落形态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第15-24页 |
| 一、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16-23页 |
| 三、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三门峡盆地地理环境 | 第24-27页 |
| 一、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 二、气候条件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三门峡盆地仰韶文化发展序列 | 第27-34页 |
| 一、重要考古发现 | 第27-29页 |
| 二、文化分期 | 第29-32页 |
| 三、绝对年代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彩陶资源的区域生产模式 | 第34-81页 |
| 第一节 实验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一、实验样品 | 第34页 |
| 二、仪器和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期彩陶的生产模式 | 第35-49页 |
| 一、彩陶陶胎与采集粘土、标样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5-43页 |
| 二、彩陶黑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3-49页 |
| 第三节 灵宝盆地仰韶中期彩陶的区域生产模式 | 第49-62页 |
| 一、彩陶陶胎与采集粘土、标样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9-57页 |
| 二、彩陶黑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57-62页 |
| 第四节 三门峡盆地仰韶中期彩陶的区域生产模式 | 第62-81页 |
| 一、彩陶陶胎与采集粘土、标样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62-73页 |
| 二、彩陶黑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73-81页 |
| 第四章 聚落内遗存的空间利用形式及其问题 | 第81-146页 |
| 第一节 仰韶文化初期聚落 | 第81-87页 |
|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早期聚落 | 第87-96页 |
| 一、南交口遗址 | 第87-94页 |
| 二、底董遗址 | 第94-96页 |
| 第三节 仰韶文化中期聚落 | 第96-142页 |
| 一、南交口遗址 | 第96-114页 |
| 二、庙底沟遗址 | 第114-125页 |
| 三、西坡遗址 | 第125-142页 |
| 第四节 仰韶文化晚期聚落 | 第142-146页 |
| 一、南交口遗址 | 第143页 |
| 二、庙底沟遗址 | 第143-144页 |
| 三、西坡遗址 | 第144-146页 |
| 第五章 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 | 第146-160页 |
| 第一节 聚落等级划分 | 第146-149页 |
| 一、仰韶初期 | 第147页 |
| 二、仰韶早期 | 第147-148页 |
| 三、仰韶中期 | 第148-149页 |
| 四、仰韶晚期 | 第149页 |
| 第二节 三门峡盆地内聚落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化 | 第149-160页 |
| 一、单个聚落内部的社会关系 | 第149-150页 |
| 二、三门峡盆地内聚落群之间的社会关系 | 第150-155页 |
| 三、三门峡盆地仰韶中期聚落的文明化 | 第155-16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60-162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160-161页 |
| 二、局限及展望 | 第161-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8-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附表 | 第170-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