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当前我国农民工融城问题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为视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9-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9-12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3 简要述评第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第16-2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第16-19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从批判中重塑公平正义的疆域第16-17页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特点第19-20页
        2.2.1 历史性第19页
        2.2.2 阶级性第19-20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方法论第20-21页
        2.3.1 公平正义问题研究方法的变革:唯物史观第20页
        2.3.2 公平正义问题研究重心的放矢:物质生产第20-21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正义思想对研究本课题的指导意义第21-24页
        2.4.1 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待当今社会公正问题第21-22页
        2.4.2 将资源配置倾斜于弱势群体(农民工)第22页
        2.4.3 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22页
        2.4.4 以人的发展实现社会融入第22-24页
第3章 农民工融城的现状及其因素分析第24-32页
    3.1 农民工融城的内涵第24页
    3.2 农民工融城的现状第24-26页
        3.2.1 经济层面第24-25页
        3.2.2 社会层面第25-26页
        3.2.3 心理层面第26页
    3.3 农民工在融城过程中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第26-29页
        3.3.1 就业歧视难使农民工融城后有效就业第27-28页
        3.3.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使农民工融城后有保障第28页
        3.3.3 教育歧视阻碍农民工融城后发展第28-29页
        3.3.4 社会偏见难平农民工心理之殇第29页
    3.4 农民工融城困境的原因分析:以公平正义为视角第29-32页
        3.4.1 政府方面第29-30页
        3.4.2 社会方面第30-31页
        3.4.3 农民工自身方面第31-32页
第4章 推进我国农民工融城的路径选择第32-38页
    4.1 构建公平的制度环境第32-33页
        4.1.1 建构公平的户籍制度第32页
        4.1.2 构建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第32-33页
    4.2 构建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机制第33-34页
        4.2.1 建设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33页
        4.2.2 建立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机制第33页
        4.2.3 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第33-34页
    4.3 构建公平的农民工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第34-35页
        4.3.1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第34页
        4.3.2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第34-35页
        4.3.3 加强农民工就业和素质教育培训第35页
    4.4 营造接纳农民工融城的良好氛围第35-36页
        4.4.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35页
        4.4.2 发挥媒体正确导向作用第35-36页
        4.4.3 增强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友好意识第36页
    4.5 农民工要提高自身融城能力第36-38页
        4.5.1 提高自身素质第36页
        4.5.2 增强维权意识第36-37页
        4.5.3 投身社会交往第37-38页
结语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权之国家义务的研究
下一篇:提升我国妇女参政率的最低比例制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