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网络监控概述 | 第13-22页 |
一、网络监控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 网络监控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与相关范畴的辨析 | 第13-15页 |
二、网络监控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 网络监控的法定性 | 第15页 |
(二) 监控手段的技术性 | 第15-16页 |
(三) 监控实施的秘密性 | 第16页 |
(四) 网络监控的特定性 | 第16-17页 |
三、网络监控的现实必要性 | 第17-18页 |
四、网络监控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 | 第18-22页 |
(一) 法理正当性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 第18-20页 |
(二) 科学技术与刑事司法伦理的冲突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监控的法律规范现状及问题 | 第22-34页 |
一、我国网络监控的法律规范现状 | 第22-27页 |
(一) 实体性规制 | 第22-24页 |
(二) 程序性规制 | 第24-25页 |
(三) 证据规制 | 第25-27页 |
二、网络监控的现存法律问题 | 第27-34页 |
(一) 实体性问题 | 第27-29页 |
(二) 程序性问题 | 第29-31页 |
(三) 证据问题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英国秘密监控制度及其启示 | 第34-43页 |
一、监控型秘密侦查制度的分类 | 第35-37页 |
(一) 通讯监控(Communications) | 第35-36页 |
(二) 秘密监控(Surveillance) | 第36页 |
(三) 小结 | 第36-37页 |
二、适用原则与适用对象 | 第37-38页 |
(一) 适用原则 | 第37页 |
(二) 适用对象 | 第37-38页 |
(三) 小结 | 第38页 |
三、程序性规定 | 第38-41页 |
(一) 审批模式 | 第38-39页 |
(二) 秘密侦查的有关程序性规定 | 第39页 |
(三) 外部监督模式 | 第39-40页 |
(四) 小结 | 第40-41页 |
四、秘密侦查证据制度 | 第41-43页 |
(一) 证据使用问题 | 第41-42页 |
(二) 非法证据的排除 | 第42页 |
(三)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网络监控制度的相关建议 | 第43-48页 |
一、实体法层面的改进 | 第43-44页 |
(一) 完善网络监控制度的相关立法 | 第43页 |
(二) 贯彻重罪原则、必要性原则及比例原则 | 第43-44页 |
(三) 明确现行法律的模糊性规定 | 第44页 |
二、程序法层面的努力 | 第44-45页 |
(一) 建立以公安机关审批为主、检察机关监督为辅的批准模式 | 第44-45页 |
(二) 细化各项程序性规定 | 第45页 |
三、证据规范的完善 | 第45-47页 |
(一) 明确网络监控收集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 | 第45-46页 |
(二) 建立网络监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46页 |
(三) 完善证据认定规则及相关配套制度 | 第46-47页 |
四、权利救济制度的建构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