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13页 |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内容组织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工作 | 第16-30页 |
2.1 背景知识 | 第16-24页 |
2.1.1 符号表示 | 第16页 |
2.1.2 List 同态和第三同态定理 | 第16-17页 |
2.1.3 二叉树上的 zipper | 第17-18页 |
2.1.4 图定义 | 第18-19页 |
2.1.5 图优化问题 | 第19-20页 |
2.1.6 树分解和树宽 | 第20-21页 |
2.1.7 MapReduce | 第21-24页 |
2.1.8 List 同态和 MapReduce | 第24页 |
2.2 相关研究工作 | 第24-28页 |
2.2.1 树并行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2.2 图并行化研究 | 第26-27页 |
2.2.3 树分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并行树框架的设计与分析 | 第30-42页 |
3.1 概述 | 第30-32页 |
3.2 平衡树切割 | 第32-35页 |
3.2.1 路径选择策略 | 第33页 |
3.2.2 设定阀值 | 第33页 |
3.2.3 切割算法的详细描述 | 第33-34页 |
3.2.4 底层实现设计 | 第34-35页 |
3.3 并行树框架接口 | 第35-38页 |
3.3.1 并行算法描述 | 第36页 |
3.3.2 树框架接口设计 | 第36-38页 |
3.4 应用框架到 MapReduce 模型上 | 第38-40页 |
3.4.1 迭代方式 | 第38-40页 |
3.4.2 单运行回合方式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并行图框架的设计与分析 | 第42-58页 |
4.1 概述 | 第42-43页 |
4.2 图框架的 GTA 抽象 | 第43-44页 |
4.3 框架的自动并行化 | 第44-48页 |
4.3.1 数据结构的转化 | 第44-46页 |
4.3.2 算法的转化 | 第46-48页 |
4.4 算法并行化示例 | 第48-54页 |
4.4.1 定义图上的 GTA 算法 | 第48-49页 |
4.4.2 从 GTA 算法转化为树分解上的算法 | 第49-52页 |
4.4.3 从树分解上的算法转化为 zipper 上的并行算法 | 第52-54页 |
4.5 更多例子 | 第54-57页 |
4.5.1 顶点染色问题 | 第54-55页 |
4.5.2 带有限制条件的独立集问题 | 第55-56页 |
4.5.3 最小顶点覆盖问题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并行框架的具体实现 | 第58-68页 |
5.1 框架接口的定义 | 第58-59页 |
5.1.1 树框架接口的定义 | 第58-59页 |
5.2 数据结构的定义 | 第59-61页 |
5.2.1 树数据类型定义 | 第59-60页 |
5.2.2 图数据结构的定义 | 第60-61页 |
5.3 切分树到 zipper | 第61-62页 |
5.3.1 路径选择策略 | 第61页 |
5.3.2 树切分的实现 | 第61-62页 |
5.4 代码生成 | 第62-66页 |
5.4.1 生成共享内存环境下的并行程序 | 第62-63页 |
5.4.2 生成 Hadoop 程序代码 | 第63-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实验与评估 | 第68-74页 |
6.1 实验环境 | 第68页 |
6.2 树计算的实验 | 第68-70页 |
6.2.1 实验数据 | 第68页 |
6.2.2 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6.3 图计算的实验 | 第70-72页 |
6.3.1 实验数据 | 第70页 |
6.3.2 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7.1 文章总结 | 第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