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1 烧伤敷料的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1.1.1 传统敷料 | 第13页 |
1.1.2 天然生物敷料 | 第13-14页 |
1.1.3 新型合成敷料 | 第14-16页 |
1.1.4 载药敷料 | 第16-17页 |
1.2 防粘连烧伤敷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高分子材料用于烧伤敷料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羧甲基纤维素 | 第18页 |
1.3.2 海藻酸钠 | 第18-19页 |
1.3.3 壳聚糖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4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正交试验优化敷料的制备工艺 | 第22-36页 |
引言 | 第22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自调节防粘连促愈合烧伤敷料的基础制备工艺 | 第23页 |
2.2.2 自调节防粘连促愈合烧伤敷料的原材料间基础配方及单因素考察 | 第23-24页 |
2.2.3 以自调节性能为指标优化材料配比 | 第24-25页 |
2.2.4 以防粘连性能为指标优化材料配比 | 第25-26页 |
2.2.5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材料配比 | 第26页 |
2.2.6 工艺及体外自调节性能验证 | 第26页 |
2.2.7 统计学处理 | 第26-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自调节防粘连敷料的制备机理 | 第27页 |
2.3.2 模拟伤口渗出液和模拟伤口的制备机理 | 第27-28页 |
2.3.3 单因素考察 | 第28-31页 |
2.3.4 正交试验优选材料配比 | 第31-34页 |
2.3.5 工艺及自调节性能的验证 | 第34-35页 |
2.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自调节防粘连水凝胶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6-42页 |
引言 | 第36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页 |
3.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36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敷料透水汽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2 敷料的宏观形貌观察 | 第37页 |
3.2.3 自调节防粘连水凝胶的微观形貌观察 | 第37页 |
3.2.4 水凝胶内部各成分的结合情况表征 | 第37页 |
3.2.5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3.1 敷料的透水汽性 | 第37-38页 |
3.3.2 敷料的宏观形貌观察 | 第38-39页 |
3.3.3 水凝胶的微观形貌观察 | 第39页 |
3.3.4 水凝胶内部各成分的结合情况 | 第39-41页 |
3.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自调节防粘连水凝胶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42-50页 |
引言 | 第42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4.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42页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2-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1 实验器材的准备和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3页 |
4.2.2 L-929和HSF的复苏和传代培养 | 第43页 |
4.2.3 MTT法测定敷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 | 第43-4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3.1 细胞生长形态观察 | 第44页 |
4.3.2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及细胞毒性评价 | 第44-49页 |
4.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自调节防粘连敷料的皮肤刺激和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0页 |
5.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50页 |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0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5.2.1 皮肤刺激性实验 | 第50-52页 |
5.2.2 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52-5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5.2.1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5.2.2 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 | 第56-59页 |
5.4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敷料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性能的评价 | 第60-73页 |
引言 | 第60页 |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0-61页 |
6.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60页 |
6.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0-61页 |
6.1.3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6.2.1 SD大鼠深II度烧伤创面模型的构建 | 第61页 |
6.2.2 实验分组及敷料使用方案 | 第61页 |
6.2.3 敷料防粘连性能评价 | 第61-62页 |
6.2.4 敷料促愈合性能评价指标 | 第62-63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6.3.1 SD大鼠深II度烧伤模型的确立 | 第63-64页 |
6.3.2 敷料的防粘连性能结果 | 第64页 |
6.3.3 烧伤创面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64-65页 |
6.3.4 创面愈合率 | 第65-66页 |
6.3.5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66-69页 |
6.3.6 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 | 第69页 |
6.3.7 VEGF和bFGF的表达结果 | 第69-72页 |
6.4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