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1.3.1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6页 |
1.3.2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原理 | 第16-19页 |
1.3.3 稳定同位素应用于食物网分析 | 第19-21页 |
1.4 食物网 | 第21-27页 |
1.4.1 淡水食物网的组成 | 第21-23页 |
1.4.2 物种多样性 | 第23-24页 |
1.4.3 食物链 | 第24-25页 |
1.4.4 营养级 | 第25-26页 |
1.4.5 食物网构建模型 | 第26-27页 |
1.5 食物网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1.5.1 胃/肠含物分析法 | 第27-28页 |
1.5.2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 第28-29页 |
1.5.3 脂肪酸指示物分析法 | 第29-30页 |
1.5.4 DNA条形码分析法 | 第30-31页 |
1.6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1-32页 |
1.7 水文连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2-33页 |
1.8 本文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3-34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2章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主要初级生产力特征 | 第35-69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5-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2.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第37页 |
2.2.2 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与鉴定 | 第37-39页 |
2.2.3 水样的采集和理化因子的分析 | 第39页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3 初级生产力特征 | 第41-53页 |
2.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 第41-43页 |
2.3.2 浮游植物优势种 | 第43-47页 |
2.3.3 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变化 | 第47-49页 |
2.3.4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 第49-53页 |
2.4 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 | 第53-61页 |
2.5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1-65页 |
2.6 讨论 | 第65-69页 |
2.6.1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初级生产力的差异 | 第65-66页 |
2.6.2 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水质变化 | 第66页 |
2.6.3 影响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66-68页 |
2.6.4 水文连通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第3章 小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 | 第69-8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4页 |
3.2.1 采样点 | 第70-71页 |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71-73页 |
3.2.3 营养级及食物网构建 | 第73-74页 |
3.3 小兴凯湖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 第74-77页 |
3.3.1 主要采集样品 | 第74-75页 |
3.3.2 小兴凯湖主要物种C、N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75-77页 |
3.4 小兴凯湖主要消费者营养级 | 第77-78页 |
3.5 小兴凯湖主要食源贡献率 | 第78-83页 |
3.6 小兴凯湖食物网构建 | 第83-84页 |
3.7 讨论 | 第84-87页 |
3.7.1 初级生产者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84页 |
3.7.2 主要消费者的食性差异 | 第84-85页 |
3.7.3 物种入侵对小兴凯湖土著鱼类的影响 | 第85-87页 |
第4章 大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 | 第87-10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7-8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4.2.1 采样点 | 第88-89页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9页 |
4.2.3 营养级及食物网构建 | 第89-90页 |
4.3 大兴凯湖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 第90-93页 |
4.3.1 主要采集样品 | 第90-92页 |
4.3.2 大兴凯湖主要物种C、N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92-93页 |
4.4 大兴凯湖主要消费者营养级 | 第93-94页 |
4.5 大兴凯湖主要食源贡献率 | 第94-99页 |
4.6 大兴凯湖食物网构建 | 第99-100页 |
4.7 讨论 | 第100-103页 |
4.7.1 初级生产者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100页 |
4.7.2 食物网结构与能量传递 | 第100-101页 |
4.7.3 外来入侵物种的食性与发展趋势 | 第101-103页 |
第5章 影响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的主要因素 | 第103-11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03-10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5.2.1 采样点 | 第104页 |
5.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04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104-105页 |
5.3 兴凯鲌体长和体重对营养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4 C、N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 第106-108页 |
5.5 环境因子对POM C、N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 第108页 |
5.6 消费者营养级的空间差异 | 第108-109页 |
5.7 讨论 | 第109-112页 |
5.7.1 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对营养级 | 第109-110页 |
5.7.2 环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第110页 |
5.7.3 水文连通性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