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污染治理评价及环境质量提升对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改造的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2.1.1 城市环境系统 | 第18-19页 |
2.1.2 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 第19页 |
2.1.3 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2.1.4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2.1 协同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页 |
2.2.3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4 环境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唐山市环境污染现状与问题 | 第25-30页 |
3.1 自然生态特征 | 第25页 |
3.2 环境污染现状 | 第25-26页 |
3.3 主要污染源分析 | 第26-30页 |
3.3.1 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 第26页 |
3.3.2 高污染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 第26-27页 |
3.3.3 三废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 第27-29页 |
3.3.4 京津冀气象和地理特征易导致的重霾天气 | 第29-30页 |
第4章 唐山市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估 | 第30-41页 |
4.1 治理重点 | 第30-31页 |
4.1.1 深入监管重污染行业 | 第30页 |
4.1.2 实施水污染防治措施 | 第30-31页 |
4.1.3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 第31页 |
4.1.4 惩治环境违法行为 | 第31页 |
4.2 治理措施 | 第31-33页 |
4.2.1 多渠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 | 第31-32页 |
4.2.2 开展水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 | 第32页 |
4.2.3 以产业结构升级助推采煤塌陷区修复 | 第32页 |
4.2.4 严格监管污染源 | 第32-33页 |
4.3 唐山市环境质量指数测评 | 第33-38页 |
4.3.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3.2 指标因子的确定 | 第34-35页 |
4.3.3 指标因子的标准化 | 第35-36页 |
4.3.4 唐山市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价 | 第36-38页 |
4.4 唐山市治污难的原因 | 第38-41页 |
4.4.1 生态环保理念滞后 | 第38-39页 |
4.4.2 传统工业带来的环境压力 | 第39页 |
4.4.3 公众参与不充分 | 第39-41页 |
第5章 唐山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41-48页 |
5.1 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5.1.1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41页 |
5.1.2 倡导循环再生原则 | 第41页 |
5.1.3 遵循整体有序原则 | 第41-42页 |
5.1.4 文化建设突出环保理念 | 第42页 |
5.1.5 污染治理要注重综合性 | 第42页 |
5.2 唐山市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途径 | 第42-44页 |
5.2.1 完善水环境系统 | 第42-43页 |
5.2.2 科学改进能源系统 | 第43页 |
5.2.3 注重交通系统建设与环境相协调 | 第43-44页 |
5.2.4 建筑系统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第44页 |
5.2.5 完善城市环境绿化系统建设 | 第44页 |
5.3 唐山市环境污染治理策略与建议 | 第44-48页 |
5.3.1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 第44-45页 |
5.3.2 生态修复政策引导 | 第45-46页 |
5.3.3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 | 第46页 |
5.3.4 加大科技资金扶植 | 第46-47页 |
5.3.5 严格环保督政问责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