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铁路客站夏季通风降温与节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北方铁路客站的气候区划 | 第16-26页 |
2.1 气候区划的数据基础 | 第16-17页 |
2.2 影响通风降温系统降温效果的因素 | 第17-20页 |
2.2.1 影响通风降温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2.2.2 影响通风降温效果的其他因素 | 第19-20页 |
2.3 区域划分 | 第20-25页 |
2.3.1 区划标准的选取 | 第20-22页 |
2.3.2 北方铁路客站的气候区划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热舒适性评价体系 | 第26-36页 |
3.1 人体热舒适模型及评价标准 | 第26-31页 |
3.1.1 常用热舒适模型 | 第26-27页 |
3.1.2 热舒适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27-31页 |
3.2 各标准之间的比较 | 第31-32页 |
3.3 热舒适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铁路客站自然通风模拟计算 | 第36-83页 |
4.1 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4.2 模型的简化 | 第38-39页 |
4.3 计算城市的选取 | 第39页 |
4.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9-40页 |
4.4.1 模拟周期与气象参数的选取 | 第39页 |
4.4.2 室内热源设定 | 第39页 |
4.4.3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39-40页 |
4.5 模拟工况 | 第40-41页 |
4.6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82页 |
4.6.1 小时数统计方法与时段划分标准 | 第41页 |
4.6.2 哈尔滨自然通风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4.6.3 西安自然通风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4.6.4 乌鲁木齐自然通风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4.6.5 西宁自然通风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2-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客站通风降温系统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83-99页 |
5.1 降温方式的确定及工况设定 | 第83-85页 |
5.1.1 降温方式的确定 | 第83-84页 |
5.1.2 工况设定 | 第84-85页 |
5.2 哈尔滨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85-90页 |
5.2.1 传统电制冷空调的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85-87页 |
5.2.2 机械通风的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87-90页 |
5.2.3 传统空调与机械通风对比 | 第90页 |
5.3 西安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90-92页 |
5.4 乌鲁木齐热舒适性及能耗分析 | 第92-96页 |
5.4.1 蒸发冷却空调能耗 | 第92-94页 |
5.4.2 传统电制冷空调能耗 | 第94-95页 |
5.4.3 传统空调与蒸发冷却空调对比 | 第95-96页 |
5.5 西宁热舒适性分析 | 第96-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