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水阻垢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对垢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对垢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防垢除垢措施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3.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2 地热水的水质成分分析 | 第20-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1.1 丰顺地区地质特征 | 第20页 |
2.1.2 丰顺地热资源利用 | 第20页 |
2.1.3 结垢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2 地热水质分析 | 第21-23页 |
2.3 结垢趋势分析 | 第23页 |
2.3.1 拉申指数 | 第23页 |
2.3.2 结垢趋势 | 第23页 |
2.4 地热水垢分析 | 第23-29页 |
2.4.1 成分分析仪器 | 第24-25页 |
2.4.2 结构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2.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4.4 酸化处理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阻垢剂优选及性能评价 | 第31-4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3.1.1 配制试剂 | 第31页 |
3.1.2 阻垢剂 | 第31-32页 |
3.1.3 模拟地热水配制 | 第32页 |
3.1.4 地热水参数计算表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3.2.1 实验仪器和原理 | 第33-37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3.3 阻垢剂优选 | 第38-42页 |
3.3.1 空白实验 | 第38-39页 |
3.3.2 阻垢剂阻垢实验 | 第39-41页 |
3.3.3 三种阻垢剂性能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4 生物降解性 | 第42-43页 |
3.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2页 |
3.4.2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5 阻垢效果评价 | 第43-44页 |
3.6 实验误差 | 第44-48页 |
3.6.1 数据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3.6.2 数据分析结论 | 第45-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岩心回注水实验 | 第49-61页 |
4.1 回注水实验 | 第49-51页 |
4.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49-5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2 渗透率与孔隙度测定 | 第51-55页 |
4.2.1 实验设备及原理 | 第53-54页 |
4.2.2 岩心的物性 | 第54-55页 |
4.3 岩心回注水实验 | 第55-59页 |
4.3.1 岩心堵塞率 | 第55页 |
4.3.2 不同浓度回注水实验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垢阻垢机理分析 | 第61-65页 |
5.1 结垢和堵塞机理 | 第61-63页 |
5.1.1 地热水结垢机理 | 第61-63页 |
5.1.2 岩心堵塞机理 | 第63页 |
5.2 阻垢剂阻垢机理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总结 | 第65-67页 |
6.1.1 地热水和水垢研究 | 第65页 |
6.1.2 阻垢剂研究 | 第65-66页 |
6.1.3 岩心回注水研究 | 第66-67页 |
6.1.4 结垢阻垢机理分析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