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2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1.4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 2.1 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2.2 抑郁症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相关理论与模型 | 第18-19页 |
| 2.3 自动思维的研究 | 第19-21页 |
| 2.4 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研究 | 第21-23页 |
| 2.5 目前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4-32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第24-29页 |
| 3.3 质量控制 | 第29-30页 |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2-40页 |
| 4.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32页 |
| 4.2 青少年抑郁症童年创伤、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情况 | 第32-33页 |
| 4.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的研究 | 第33-36页 |
| 4.4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研究 | 第36-39页 |
| 4.5 影响青少年抑郁症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0-47页 |
| 5.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的研究 | 第40-44页 |
| 5.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研究 | 第44-47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 6.1 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较严重 | 第47页 |
| 6.2 有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患者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较严重 | 第47页 |
| 6.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有相关性 | 第47页 |
| 6.4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和父母教养方式可预测其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 第48-49页 |
| 7.1 创新性 | 第48页 |
| 7.2 局限性及展望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