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与超越—论老舍的国民性书写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老舍国民性书写中怨恨情态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怨恨与“中国国民性”话语谱系的动态研究 | 第18-32页 |
(一)怨恨与“中国国民性”话语生成的西方动态 | 第18-25页 |
(二)怨恨与“中国国民性”话语接受的中国动态 | 第25-32页 |
二 怨恨与“中国国民性”话语谱系的静态研究 | 第32-44页 |
(一)怨恨与现代人的“裸露”状态 | 第32-39页 |
(二)怨恨与中国人的“裸露”状态 | 第39-44页 |
三 怨恨与超越——老舍国民性书写的双重情态 | 第44-64页 |
(一)老舍国民性书写中怨恨情态的必然性 | 第45-53页 |
(二)老舍国民性书写中超越情态的可能性 | 第53-60页 |
(三)老舍国民性书写的现代性困境 | 第60-64页 |
四 老舍国民性书写的价值样式与人格样式 | 第64-86页 |
(一)使用价值与大众 | 第68-74页 |
(二)生命价值与生命共同体 | 第74-78页 |
(三)精神价值与精神共同体 | 第78-83页 |
(四)神圣价值与神圣人格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