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定义 | 第8页 |
1.1.2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甘肃省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有关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11-13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2.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2.2 调查对象 | 第13页 |
2.3 抽样方法 | 第13-14页 |
2.4 抽样结果 | 第14-15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5.1 文献查询 | 第15页 |
2.5.2 现场监测 | 第15页 |
2.6 质量控制 | 第15-16页 |
2.6.1 监测前阶段 | 第15-16页 |
2.6.2 现场调查阶段 | 第16页 |
2.6.3 过程督导和问卷复核 | 第16页 |
2.6.4 数据录入 | 第16页 |
2.7 资料分析 | 第16-17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2.8.1 统计描述 | 第17-18页 |
2.8.2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9-44页 |
3.1 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 第19-20页 |
3.2 分析结果的整体情况 | 第20-21页 |
3.3 监测对象对测量工具中问题的回答情况 | 第21-24页 |
3.3.1 监测对象对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和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 | 第21-22页 |
3.3.2 监测对象对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的回答情况 | 第22-23页 |
3.3.3 监测对象对常用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和方法问题的回答情况 | 第23-24页 |
3.4 整体与三个层次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与人口学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24-29页 |
3.4.1 城乡 | 第24-25页 |
3.4.2 性别 | 第25页 |
3.4.3 民族 | 第25-26页 |
3.4.4 年龄 | 第26-27页 |
3.4.5 受教育水平 | 第27页 |
3.4.6 职业 | 第27-28页 |
3.4.7 家庭人口数 | 第28页 |
3.4.8 家庭平均月收入 | 第28-29页 |
3.5 八个维度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具备情况与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5.1 地区 | 第29-30页 |
3.5.2 性别 | 第30-31页 |
3.5.3 民族 | 第31页 |
3.5.4 年龄 | 第31-32页 |
3.5.5 受教育水平 | 第32-33页 |
3.5.6 职业 | 第33-35页 |
3.5.7 家庭人口数 | 第35-36页 |
3.5.8 家庭平均月收入 | 第36-37页 |
3.6 调查对象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具备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7-44页 |
3.6.1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 第37-39页 |
3.6.2 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和知识 | 第39-40页 |
3.6.3 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 第40-42页 |
3.6.4 常用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和方法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52页 |
4.1 甘肃省居民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和知识现状探讨 | 第44-45页 |
4.2 甘肃省居民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现状探讨 | 第45-46页 |
4.3 甘肃省居民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和方法现状探讨 | 第46-47页 |
4.4 甘肃省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八个维度现状探讨 | 第47-48页 |
4.5 甘肃省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整体水平分析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4页 |
综述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研究进展 | 第64-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