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课题的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超短光脉冲合成的理论 | 第12-18页 |
2.1 基于体光栅的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 | 第12-13页 |
2.2 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 | 第13-14页 |
2.3 基于光纤光栅的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 | 第14-15页 |
2.4 基于微环的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 | 第15-16页 |
2.5 基于MZI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 | 第16-17页 |
2.6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 第18-25页 |
3.1 MZI基本结构 | 第18页 |
3.2 MZI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3.2.1 耦合模理论 | 第18-19页 |
3.2.2 传输矩阵法 | 第19-20页 |
3.3 MZI的传输特性分析 | 第20-24页 |
3.3.1 MZI输出端口的功率特性 | 第20-23页 |
3.3.2 MZI输出端口的相位特性 | 第23-24页 |
3.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的设计及其性能分析 | 第25-43页 |
4.1 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4.2 MZI的微分特性 | 第26-30页 |
4.3 MZI的微分特性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4.3.1 干涉臂臂长差的变化对MZI微分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4.3.2 输入高斯脉冲脉宽变化对MZI微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 基于MZI的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设计 | 第33-37页 |
4.5 超短光脉冲合成系统分析 | 第37-41页 |
4.5.1 各阶微分的加权系数变化对系统影响 | 第37-39页 |
4.5.2 输入脉冲的宽度变化对系统影响 | 第39-41页 |
4.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总结 | 第43-44页 |
5.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