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恶意抢注商标的实例分析 | 第11-17页 |
| (一)三个典型案例介绍 | 第11-14页 |
| 1.“微信”商标无效宣告请求案 | 第11-12页 |
| 2.“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及图”商标无效宣告请求案 | 第12-13页 |
| 3.华谊兄弟与国家商评委商标异议复审行政纠纷上诉案 | 第13-14页 |
| (二)案例引发的焦点问题及思考 | 第14-17页 |
| 1.“在先权利”认定标准不明 | 第14-15页 |
| 2.诚实信用原则使用过度 | 第15页 |
| 3.“知名商标”保护法律空白 | 第15-17页 |
| 二、恶意抢注商标的现状及成因 | 第17-25页 |
| (一)恶意抢注商标的立法现状 | 第17-19页 |
| 1.民法的相关规定 | 第17-18页 |
| 2.《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 第19页 |
| (二)恶意抢注商标的司法现状 | 第19-21页 |
| 1.恶意抢注商标的规制手段单一 | 第19页 |
| 2.恶意抢注商标的认定标准不明 | 第19-20页 |
| 3.缺乏相应的赔偿和惩戒机制 | 第20-21页 |
| (三)恶意抢注商标成因分析 | 第21-25页 |
| 1.商标所蕴含价值的驱动 | 第21-22页 |
| 2.重视“注册”忽视“使用” | 第22-23页 |
| 3.商标保护意识的两极化 | 第23-24页 |
| 4.商标抢注法律责任的缺失 | 第24-25页 |
| 三、恶意抢注商标行为的认定 | 第25-31页 |
| (一)“在先权利”的认定 | 第25-26页 |
| (二)“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认定 | 第26-28页 |
| 1.“已经使用”的认定 | 第26-27页 |
| 2.“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认定 | 第27-28页 |
| (三)“恶意”的认定 | 第28-31页 |
| 1.搭便车侵占他人商誉的意图 | 第28-29页 |
| 2.明知或应知 | 第29-30页 |
| 3.不正当手段 | 第30-31页 |
| 四、恶意抢注商标的防范和救济途径 | 第31-38页 |
| (一)从观念上加强商标保护意识 | 第31页 |
| (二)从立法上重视商标的商业性使用 | 第31-35页 |
| 1.增加真实使用意图说明 | 第32-33页 |
| 2.增加商标注册审查前置程序 | 第33-34页 |
| 3.完善商标转让制度 | 第34-35页 |
| (三)在实践中更新恶意抢注商标行为的认定方法 | 第35-37页 |
| 1.新媒体环境下恶意抢注商标行为的认定 | 第35页 |
| 2.合理计算申请宣告商标无效的起算点 | 第35-36页 |
| 3.建立消费者评价机制 | 第36-37页 |
| (四)在救济途径上增加惩戒和赔偿机制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